中國虎網 2012/2/13 0:00:00 來源:
未知
挖掘整理傳統驗方,已經成為中藥新藥研發的經典模式,但是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從傳統本草文獻中挖掘整理出來、經過研發而成的新藥并不多,本草文獻還是一座尚待開啟的寶庫。對本草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為中醫藥研發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全新的啟示。
所載藥方可成為新藥來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學碩士生導師翟華強教授介紹說,本草文獻包括本草專著、醫學專著和涉及本草的一些雜著。本草專著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醫學專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雜著如《詩經》、《易經》、《紅樓夢》等。這些專著是所產生時代的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對當時醫療和藥物發展水平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對現代中醫藥的研發具有重要價值和啟示。
翟華強介紹說,同仁堂很多中成藥就是根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藥方制成的。其實還可以從其他本草文獻中挖掘出許多同樣有效、而現代用之甚少的藥方,然后研發成新的成藥,方便人們使用。清開靈就是從安宮牛黃丸中挖掘出來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保健熱開始興起。“我們也可以從古本草文獻中挖掘出許多食療方。如《傷寒論》辨少陰病脈癥并治篇中有‘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該方可引少陰之虛火下達,甘咸潤納;可以滋陰益血,滋潤皮膚;白蜜甘涼,滋陰潤燥,調脾胃,通三焦,澤肌膚。據調查,該方現在還沒有被開發利用。再如《溫病條辨》中的五汁飲,可用于溫熱病余熱未清、津傷口渴等。這些古方都可用于大病初愈后的飲食調理。最有代表性的是《食療本草》、《飲膳正要》,如能從中開發出一些食療方,誠為利國利民的好事,相信也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翟華強說。
藥物警戒思想已有體現
藥品安全性是新藥研發的重要內容。翟華強說,本草文獻中雖然沒有“安全性”、“藥物警戒”等語言表達方式,但其中記載的一些理論、方法已經充分表達了藥物警戒思想。
“毒性”、“毒藥”:如《神農本草經》依據藥物毒性的大小,將365種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解諸藥毒候》云:“凡藥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張景岳《類經·脈象類》又指出:“毒藥,謂藥之峻利者”。《新修本草》和現行藥典在部分藥物性味之下標明了“大毒”、“有毒”和“小毒”。
毒性定級理論:《黃帝內經》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神農本草經》分“有毒無毒”。《本草經集注》將其分為大毒、有毒、小毒。《證類本草》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清代汪昂《本草易讀》將有毒藥物分為大毒、毒、小毒、微毒和微有小毒五個等級,進一步細化,對藥物的安全程度進行了初步的分級警示。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已根據歷代本草將十八反、十九畏列為配伍禁忌,以警示人們用藥安全。
服藥禁忌以及妊娠禁忌警示:《傷寒論》在桂枝湯后注指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金匱要略·卷下·禽獸魚蟲禁忌第二十四》載:“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婦人大全良方》記載了69味妊娠禁忌藥,《本草綱目》記載84味妊娠禁忌藥。
調控劑量時限、合理配伍、合理炮制等控制毒性:《傷寒雜病論》有“中病勿更服”,“差,即止”;《神農本草經》首先提出了配伍減毒思想,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此外,還有《雷公炮炙論》中的炮炙減毒思想。
翟華強認為,上面所述理論無不反映出先輩們對用藥安全性的高度重視,這些寶貴知識已經成為指導臨床安全合理用藥的重要理論和經驗,迄今仍被采用。將這些思想加以歸納總結,可以在中藥新藥研發中面對安全性問題時善加利用。
翟華強指出,古醫書籍給出了很多患者治療后如何護理方面的指導,而現代醫藥學卻用之甚少。如《傷寒論》指出,服完桂枝湯后“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服大青龍湯后“汗出多者,溫粉粉之”;《金匱要略》中服完防已黃芪湯后“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等等。“如果我們能按照古本草文獻中給出的科學的藥后護理方法,應能提高用藥療效或減少一些不良反應。”翟華強說。
現代中藥研發的有力支撐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鄭金生說:“目前中藥研發工作略顯混亂,對本草文獻、藥物品種、炮制方法的研究不深入,對藥物功效、用藥思想沒有深刻的認識,這樣進行的中藥新藥研發是十分盲目的。”他認為,中藥研發機構和研究人員應加強對本草文獻的研究,對所研發藥物應進行深入考據,值得研究的文獻不僅僅是古代文獻,許多現代本草文獻同樣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據了解,目前在中藥新藥研發中,首先面臨的是藥物效用問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匱乏。一味藥物的功效形成,絕不是一句“經驗所得”就能概括的,影響藥物使用的種種用藥思想,是中藥學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高曉山先生等的《中藥藥性論》在藥性理論的本草研究方面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為以后更深入廣泛地開展此類研究趟出了一條路。“中藥藥性理論繼承與創新研究”已被列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課題),其中古代藥性成因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見,藥物效用的浮沉隱現歷史研究,將對中藥新藥的研發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其次,藥物發展過程中不僅存在品種混淆、同名異物的問題,同時也存在同物異位(藥用部位)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深入的本草文獻考據才能發現。有些藥物古今用藥的部位是不相同的。鄭金生曾對龜甲(全甲)向龜板(下板)演變的歷史進行了本草文獻考證,結果證實李時珍所說“(龜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確的。現代實驗研究也支持龜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藥。因此,從1990年開始,藥典將久已廢棄的龜上甲重新作為藥物,龜甲用藥部位又恢復了歷史真面目。類似這樣的例子絕不只是龜甲一味,還有待更多的學者從用藥實際出發,將藥物同物異位的種類加以梳理研究。
第三,在藥物品種、炮制、效用、入藥部位、用藥分量等方面,同樣尊崇《神農本草經》和張仲景用藥的日本、朝鮮,卻有很多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
例如茵陳蒿,中國講究的是“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茵陳當柴燒”,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卻使用結了果實的老蒿。這就是中外用藥比較的本草文獻研究課題。盡管已有許多學者注意到這一現象,但系統深入的調查和考證尚未開展起來。
此外,道地藥材的研究也是本草文獻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這一研究受到了重視,已被列為重大科研課題進行攻關。有關道地藥材的專著也已出版。道地藥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既有經驗的總結,也有社會因素的促成;既有原藥材種屬的差異,也有地區氣候、土壤、水質等因素的不同。各道地藥材產區的藥學人員如果也能參與這一研究,利用地利之便,調查鄉土史料、民間口傳,可望使道地藥材的研究更加深入。
翟華強指出,本草文獻是中醫藥的一個巨大數據庫,信息極為豐富,亟待進行深入的發掘和研究。“本草文獻眾多,甚至中醫藥專家研究一本專著就要耗盡畢生精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做好本草文獻的研究,繼承優秀的文化成果,從中獲得收益和啟示,從而為現代中醫藥事業貢獻力量,為人類文化事業貢獻力量。”翟華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