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28 0:00:00 來源:
未知
據國務院醫改辦日前發布的消息,到2011年末,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率達到95%,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政府補助標準從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
醫療體制改革是世界范圍的難題。即使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要想達到醫療保險基本覆蓋全部國民,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初奧巴馬喊著“改變”的口號競選總統,其主要的施政綱領之一就是爭取使大多數美國人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而正是這一美好的愿景,打動了許多老百姓的心,幫助奧巴馬順利入主白宮。不過,直到去年初美國眾議院投票同意廢除奧巴馬的全面醫療改革法案,美國民眾這才如夢初醒,知道降低醫療保險的成本,擴大參保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與美國相比,在有著十幾億人口,經濟仍然不發達,尤其是醫療資源欠缺的中國,推行醫療體制改革的難度之大,或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因此可以說,能夠達到“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率達到95%”這樣的水平,是相當了不起的。
當然,必須承認,目前醫改所實現的還是一個“廣覆蓋,低標準”的保障。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所能享受的醫療服務依然存在差距。比如,去年筆者在河北某地了解到,當地農民每人每年繳納25元的合作醫療保險,如果在村里看病,藥費報銷比例可達85%以上。如果出了村,去市縣看病,或者上省、進京看病,醫藥費的報銷比例是依次降低。也就是說,越是得大病,自己負擔的醫藥費部分越多,“得不起病”的問題遠未根本解決。盡管如此,農民們還是很知足。不管怎么說,如今有個頭痛腦熱的小病小災,不用一拖再拖,不出村就解決了。
農民的滿意恰恰表明,前期的醫療體制改革使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效率明顯提高;基本藥物價格明顯下降。這四個“明顯提高”和一個“明顯下降”,是幾年來醫改的最大成績。
關于醫改最終應該實現的目標,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出分析。社會學者可能認為,“醫改成功”=感恩+知足;經濟學家可能認為“醫改成功”=效用/欲望;專門研究醫療保障的人士也許會認為,只有“個性+需要+每個人獲取醫療資源的狀況”,才足以反映醫改的成效。如此等等,見仁見智。但從根本是講,醫療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沒有什么“公式”、“定理”。其基本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真正做到“病有所醫”。
“病有所醫”與“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等民生目標一樣,其內涵就是以民為本,就是要讓全體國民享受到國家經濟增長的成果,就是要讓十幾億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得到提高。也許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十分艱難,但值得一步一步去追求,去努力。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第一階段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顯然,其意義不僅在于為醫改的持續深入推進奠定了基礎,也是在為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提前做好準備。同時,“病有所醫”能夠解除的后顧之憂,將會為實現拉動內需這一說了多年的任務,創造一個充分的前提。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