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女子買通多名醫院保潔員倒賣廢棄藥品包裝盒被批捕
藥品用過之后,醫生一般會將包裝盒扔進垃圾桶,或由醫院的保潔員處理(如果涉及特殊的藥品還要專業人員處理)。安徽舒城女子王某,從中發現了“生財之道”。她以高于廢品的價格,讓醫院保潔員幫其收集藥品包裝盒,再層層加價轉賣。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王某從中獲利上萬元。被她拉下水的保潔員,幾乎涉及杭城所有三甲大型醫院。而王某收購來的藥品包裝盒,最終都落到假藥販子手里。
因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罪,王某日前被杭州下城區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
被王某拉下水的除杭州某醫院廢品回收承包人姜某,因涉案金額較大,交代態度差,被批捕之外,其余6
名醫院保潔員,由于犯罪情節較輕,并且配合調查,從輕發落,未予批捕。
醫院保潔員成了不法分子幫兇
謝女士,是一家省級三甲醫院的保潔員。
她說,自己平時主要給護士打打下手,一般拿到藥后,會把藥品的包裝盒拆除,然后把藥交給護士,包裝盒由她自行處理。
謝女士平時經手的藥品,主要有“泰能”和“羅氏芬”兩種。
2010年10月份左右,謝女士聽同事說有人在回收藥品包裝盒。
不久,王某就找到謝女士,并和她商談回收藥盒的價格,“泰能”是5元1只,“羅氏芬”開始是2元1只,到了2011年6、7月份左右,跌到1元1只。
王某要求包裝盒是完整的,不能有破的,或者撕裂的。
謝女士說,到案發前,王某大概到她那里收了10次左右,包裝盒的數量,兩種藥的加在一起,大概20個左右,自己一共賺了100元錢。
謝女士說,在醫院里呆久了,她也明白王某回收包裝盒,肯定是用于制作假藥的,因為這兩種包裝盒賣的價格比廢品要高得多,但作為醫院保潔員,收入待遇低,賣藥品包裝盒,就是為了貪圖點便宜……
除了謝女士之外,被王某拉下水的,至少還有其他三甲醫院的另外5名保潔員。
據事后統計,這些保潔員從中獲利并不多,最多的不過500元左右,最少的只有20元左右。
一套包裝盒轉手能賣到上千元
不過,作為上家的王某,卻在短時間里,從回收藥品包裝盒中獲利上萬元。
對于自己怎么會參與生產、銷售假藥的違法犯罪,王某表示,自己也是被別人拉下水的。
39歲的王某說,早在2010年8月份,安徽老鄉方某(另案處理)找到她,并告訴她一條“發財的捷徑”:到杭州各大醫院回收一些空的藥盒,然后再賣給上家,賺取差價。
王某稱,當時方某還給了她幾種空盒子的樣品,并介紹說,可以找各家醫院血液科的清潔工,就可以收購到這些藥品的空盒子。
于是,王某就聯系了一些醫院的清潔工,并從2011年3月份左右,開始專門做這件事情。
一開始,王某是幫方某做的。后來,方某讓王某直接聯系上家。
按王某的說法,藥品包裝盒都是從血液科回收的,主要有力比泰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美羅華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樂沙定注射用奧沙利鉑,萬注射用硼替佐米等十余種牌子的。
空藥盒子、空瓶子、盒子、說明書都齊的一套價格比較貴。
力比泰注射液,一套是50元,每套以50-70不等價格賣給上家;
日達仙注射液,一套是50元,以50-70不等價格賣給上家;
羅華利妥西單抗注射液,一套是400元或450元,以500-600元不等價格賣給上家。
王某稱,完好無損的藥品包裝盒,最高的可賣到上千元。
王某說,上家每個星期給她打一次電話,知道有貨了,就來她家收購;沒有,就等下次。
每次交易的數量都不一樣,多的時候一次有7000-8000元,少的時候也有幾百元的。
她和保潔員,都是用現金進行交易的。
回收藥盒灌制假藥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直到2011年7月20日,金華市義烏出租車管理站在例行檢查中,發現乘客李某攜帶有大量的回收處方藥盒、說明書和防偽標簽。
這,立刻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經調查,金華警方發現,在杭州,以李某及其家人為主的
藥品包裝材料回收團伙,通過物色當地及省內其他地區三甲
醫院的保潔人員,利用該人群的工作之便,向他們收購各種使用過的處方藥包裝盒。
隨后,包括王某和杭州某醫院廢品回收承包人姜某等人,也紛紛落網。
通過對李某收購藥品包裝流向的跟蹤,警方發現,這些藥盒通過匯總和分類之后,主要流向北京和上海的上家。
而北京的上家在收集藥盒的同時,還通過網絡大量出售藥品。
這一情況,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
警方介紹說,收到包裝材料的人,同時有大量的藥品流出,而根據國家藥品管理有關法律
法規,這些藥品是不允許私人銷售的,從價格上來說,也是不正常的。
隨著調查的層層深入,警方發現,活躍在北京的劉某及其團伙在購買包裝材料后,通過改批號、換包裝、灌裝低檔原料藥、注水勾兌等方法,生產假藥。
而假藥,最終流向了很多城市的城鄉接合部、農村地區的小
藥店、保健品店、私人診所、鄉村診室。
這樣,從收購藥盒到藥盒的匯總分類,最后,制造假藥并通過網絡銷售,至全國多地,形成了一條龐大而完整的產供銷鏈條。
目前,警方正對此案展開進一步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