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銷售假藥犯法,非法經營藥品也是犯罪。
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杭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西湖區公安分局近日破獲了一起涉嫌非法經營藥品大案,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涉及醫療單位包括天目山醫院、錢江醫院、虹橋醫院和臨安市
中醫院的一家門診部。
昨天,杭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剖”了這一案件——
一張送貨單引起的疑問
2010年11月,杭州市藥監局稽查支隊執法人員在日常檢查中發現,杭州天目山醫院使用的“嗎替麥考酚酯”(商品名:驍悉,生產單位:羅氏制藥有限公司)來源可疑。
現場調取的有關票據顯示這種藥是從安徽華源
醫藥公司和包頭市京華醫藥公司購入的,但執法人員經過仔細檢查在眾多送貨單中發現了一張可疑票據:該送貨單顯示銷售單位是包頭京華公司,但蓋的公章卻是安徽華源公司。
甲公司的送貨單蓋有乙公司的公章?這一細節引起了執法人員的高度懷疑,藥品送貨單顯示的銷售單位為什么與加蓋的印章不相符?
與“驍悉”同時銷售到天目山
醫院的藥品還有普樂可復(通用名:他可莫司,日本安斯泰來公司生產)、新山地明(通用名:環孢素軟膠囊,瑞士諾華制藥公司生產)等進口藥品,都是病人腎移植后抗排斥用藥,價格不菲而且作用關鍵,如果是
假藥的話后果將非常嚴重。
執法人員立即安排檢驗鑒定,檢查結果讓執法人員稍微松了一口氣,涉案藥品均為真藥。
這是一條利用醫保獲利的違法售藥鏈
排查一圈后,執法人員最終將目光聚焦到售藥的業務員身上。經初步調查,實際與天目山醫院聯系業務的銷售人員為吳荔明(男,福建莆田人),其向醫院提供包頭京華公司和安徽華源公司的有關資質材料后,短短幾個月內向這家醫院銷售藥品金額高達數百萬元。
隨后,執法人員先后多次奔赴安徽、山東等地,調取其非法經營藥品有關往來證據,并根據其手機內部分短消息等蛛絲馬跡發現向其供應藥品人的線索。
原來向吳荔明供應相關藥物的都是腎病患者,其中有一位關鍵人物是長期向其提供藥品的中間人、腎移植病人張某,在其家中現場查獲了大量驍悉等藥品。據張某交代,其提供的大部分藥品均為腎移植的病友從醫院配取后轉賣給他,他加價后再銷售給吳荔明。
杭州本地也有一位腎病患者牽涉其中。吳某(女、杭州人,已被取保候審),據其初步交代,她是先后用自己的醫保卡配得或向其他享受醫保政策的病友購買10余萬元驍悉等藥品,然后加價銷售給吳荔明,后者再通過外地醫藥公司以“走票”形式將上述藥品披上合法的“外衣”流回杭州有關醫院。
現在清楚了,這是一條利用醫保、多方獲利的違法售藥鏈——
腎病患者通過醫保折扣價從醫院配藥→加價賣給張某→張某二次加價,賣給吳荔明→吳荔明再次加價,并通過外地醫藥公司“走票”,轉賣給醫院。
目前,該案已經移交西湖區檢察院,近期將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
此外,對于杭州涉及的醫療機構,存在購進
藥品時對供應商及銷售人員資質審核不嚴等違規行為,藥監部門將結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和法院最終對吳荔明團伙違法事實的認定,依法對有關醫療機構作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