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整體醫學,它的理論不強調對抗,而注重因勢利導,始終謀求與萬物的共存之道。而現代醫學是微觀醫學、對抗醫學,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因此,中醫
人才培養必須遵循自己的規律。我們在總結中醫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優點,對中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改革探索。
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及責任感
舉辦“養馬島中醫論壇”、“杏苑講壇”,先后邀請學校內外名醫名師為學生作學術講座,報告會場場爆滿,同學們為名師的成績所折服,為名師的求學經歷所感動,佩服名師對中醫事業的執著精神,學習名師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紛紛表示要以名師為榜樣,刻苦學習中醫,為繼承中醫、發揚中醫打好基礎。
學校為了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展了博士、訪問學者進教室與學生學習交流互動,組織校內博士、訪問學者、教學名師,從人生信念、求學歷程、學習方法和對
中醫藥研究的認識、
中醫藥未來發展等方面展開討論,讓學生與博士面對面交流,從而增強其學習中醫的信心。并提倡課堂正確引導。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客觀認識中
醫藥的優勢及中西醫的差別,增強學生傳承與發展中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注重中醫思維模式的培養
中醫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必須突出中醫主體地位。由于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存在著中醫經典課教學不足、西醫課時比例較大、中西醫課程混開等問題,我們在教學改革方案中首先強調早期建立中醫思維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改革原有方案,適當增加中醫課程、課時,尤其是中醫經典課程課時比例。
其次是在整合優化中醫課程的同時,重視基本能力的訓練。要求學生必須重點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
方劑學等基礎課程。
開辦傳統班,引導學生讀經典
開辦傳統班,注重中醫經典理論的學習,從授課方式、授課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實踐,提出問題導入法、病案切入法、師生交流互動法、病人進課堂及模擬病人教學方法等。中醫經典理論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但中醫專科教育存在經典課程比例小、學習比較浮淺、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少等問題。傳統班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開展的,旨在引導學生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尋求中醫理論的根源,培養學生遠大的理想、正確的觀念,使學生學會與人、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
在課程的選擇上,傳統班以中醫經典理論課程為主,同時稍稍擴大范圍,加上認識論與方法論課程,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經典理論的本源有所了解,對中醫理論的內涵、外延及應用都有清晰的認識。如純理論的課程有《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有《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
實行導師制培養
制定了《中醫專業學生個性化培養的實施意見》,在二年級時采取導師與學生自愿相結合的形式組成指導結對關系。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中醫基礎知識及經典課程;隨師見習,增強臨證感性認識。根據課程進度,由導師擬定相關思考討論題目,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在學生查閱資料、總結思考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模式逐漸從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探索式學習”,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
第三學年在實習基地選
名醫作為“臨床導師”,按師帶徒方式,由導師全面負責臨床帶教和學習指導,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促進臨床實踐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