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3/14 0:00:00 來源:
未知
生意社3月13日訊
從2003年的“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性疾病,從汶川地震到后來的玉樹地震,藥物儲備戰的警鐘時刻牽動著醫管各部門的神經。全國各地藥品儲備制度正不斷加強。
不過,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由于像“達菲”等應急類藥品日常用量有限,一些醫院的應急儲備藥品因過期造成浪費的現象日益凸顯。
面對這樣的問題,不少業內專家表示,通過動態規劃儲備,將有助于解決應急藥品的浪費問題。
強化儲備
國家對藥品儲備工作的日益重視,已經明顯體現在最近出臺的相關規劃文件里。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就把“完善藥品安全應急處置體系”作為重要任務之一,要求保障應急藥品的及時有效供應。
此前,工信部發布的《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首次把“醫藥儲備”寫入文件,并再三明確其戰略地位。
在國家的導向之下,各地也根據自身的情況不斷摸索和改進藥品儲備方案。
北京市衛生局、藥監局等多部門就在今年1月對2008年實施的《北京市醫藥儲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北京辦法》)進行修訂。
記者發現,不同省市對藥品儲備單位的條件和相關要求有所不同。
《北京辦法》對儲備單位作出了明確規定,“北京市醫藥物資儲備單位原則上通過公開
招標方式遴選確定”,并提出了“北京市重點骨干醫藥
企業具有較大的生產、經營規模以及良好的經濟效益,能夠對儲備物資及時進行輪換更新”、“對特種、專項醫藥儲備品種,可由北京市衛生事業單位或其他相關單位承擔儲備任務”等限定細則。
而且,即使同屬廣東省,不同地區的儲備單位都有可能不同。
自2009年開始推行的《江門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規定,“落實市相關醫療衛生單位作為儲備單位”。
記者還了解到,深圳市主要以政府和企業儲備為主,
醫院本身沒有進行相關的藥物儲備,只是在醫院有緊急需求時才作出調配;而廣州則在醫院、企業均設有相關藥品的儲備庫。
流動不“腐”
近日,廣州一家醫院的藥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達菲’等一些非常規藥品儲備有的已經過期,只能銷毀,這其實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
而且,據記者調查,類似的情況在廣州并不止一家。
不過,廣東省內另一家醫院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向記者表示,由于所在醫院并沒有常備相關的應急類藥物,所以對因過期造成的浪費并沒有太多的了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生來則向《醫藥經濟報》記者介紹,以前醫院一采購就是3個月甚至半年的量,過期、報廢的情況也確實不少。“但后來,我們做了JIT(just in time)項目,最大的購置額就是半個月,少量多次進藥。”
“加上現在已經推出一些物流軟件,能及時提示醫院的庫存情況,如果出現藥物短缺,廠家就會自動配送,不會影響用藥的及時性,同時也減少了庫存,解決了浪費問題。”周生來如是補充。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看來,應急藥物的儲備也應當從動態中找到平衡。
從生產源頭上說,國家相關部門已在積極組織生產企業實施擴能改造,形成生產能力儲備。
仍以“達菲”為例。深圳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是“達菲”的重要生產企業,該公司知識產權部部長林淘曦介紹:“‘達菲’本身是國家儲備藥物,我們的‘達菲’都沒有給到醫院,而是直接供給政府,由國家統一調配和規劃。如果某些醫院覺得自己儲備不夠的話,必須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
在應急藥品供應充足的前提下,能否實現“流動”儲備,更重要的還在儲備環節。“其實,藥品儲備并不是說把藥放在那里,就不流動了,”天津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吳晶認為:“我國的藥品儲備,包括給汶川地震供應的急救藥品儲備,基本上都來自于批發企業,像國藥控股那樣大型的國有企業。在儲備的時候,企業的庫存將根據國家的要求保留一定量的藥品,但是這些藥品是流動的,近效期的藥品也會賣掉,然后再補充新的藥品進行儲備。”
當問及應該如何保持“流動”時,吳晶則表示:“這一定要根據市場的供求規律來看,要根據供求關系來對儲備量進行平衡。”
他國之方
可見,國內
藥品儲備制度仍待進一步完善;期間,不妨從更成熟的機制中吸收經驗。
在美國,
醫藥儲備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報告,州評估后即刻向國土安全部或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提出動用儲備的要求,國土安全部、衛生部等部門評估后迅速確定一個行動方案。決定動用儲備后,由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具體組織配送國家醫藥儲備。無論何時何地發生的突發事件,都能為州和地方公共衛生機構供給和再供給醫藥用品。
美國醫藥儲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專人負責,儲存在固定地點。另一種就是利用商業運作模式,由生產或經營廠家管理和維持,需要時以電子訂單通知固定或不固定廠家,一般要求廠家在24小時或36小時送達指定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