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3/21 0:00:00 來源:
未知
編者按:歸真堂事件讓許多中國人第一次了解了活熊取膽行業,而這個行的企業是否應該上市也首次成為一個全民話題。
爭論的焦點從是否要維護中醫中藥的特殊地位,到應該樹立怎樣的動物保護觀念,再到西方藥企陰謀論等等。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熊膽的有效成分熊去氧膽酸的生產并非被國外企業壟斷,國產熊去氧膽酸的處境卻顯得很尷尬: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中藥傳統導致國產熊去氧膽酸價格偏低、市場狹小;另一方面是外資藥廠在國內市場獲得較高定價的同時,大量采購國內消化不掉的廉價原料。撇開對活熊取膽的道德評判和中西藥的優劣品評,國產熊去氧膽酸如何走出困境或許才是當下更為迫切的問題。
青島世達通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老板劉新安是個大忙人,3月14日一早他從青島飛往北京與一個
生意伙伴見面。會面的地點就選在北京首都機場,談完事情,他旋即從北京飛回青島。晚上7點,證券時報記者撥通了他的電話。
“國內熊去氧膽酸的生產也就10年的歷史。”劉新安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完全聽不出日行1500公里的疲倦。劉新安口中的熊去氧膽酸是西醫確認的熊膽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目前每月通過青島世達出口到國外的熊去氧膽酸約3噸,而國內有藥品生產批文并通過國家GMP認證廠家生產熊去氧膽酸的月產量不過4.5噸左右。
相比熊去氧膽酸,國人更加熟悉熊膽。熊膽,嚴格意義上是指黑熊或棕熊的膽囊,中醫認為其可清熱解毒、明目、止痙,在中醫應用中,熊膽作為一味藥,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由于擁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殺熊取膽曾一度造成亞洲地區野生熊的數量大幅下降。1988年,衛生部頒布《關于下達“引流熊膽”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使人工引流熊膽汁干品得以作為天然熊膽的替代品入藥,并暫時定名為“熊膽粉”,以區別于天然熊膽。
此后,包括歸真堂在內的活熊取膽企業蓬勃發展。而據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透露,目前國內共有68家合法養熊場,存欄量超過1萬只,其中可取熊膽數量約為6000至8000只。雖然歸真堂的規模在養熊場行業中還不算最大,但卻是第一家試圖登陸
創業板的活熊取膽企業。
巧合的是,國內最大的熊去氧膽酸原料藥生產商中山百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和平與創業板也有些淵源。2001年,張和平從深圳一家制藥企業加入一家創投公司,擔任醫藥行業投資經理,希望以金融資本的身份投入創業板的淘金大潮,但當時創業板推出的條件還不成熟。2004年,張和平離開投資公司,發起成立中山百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熊去氧膽酸是該公司的主要產品之一。2005年,中山百靈獲得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300多萬元注資,如今,中山百靈已占據了國內熊去氧膽酸近六成的市場份額。
熊去氧膽酸簡稱UDCA,1927年由日本人首先從中國熊膽中分離得到結晶,1937年確定其結構,1957年被收載入日本藥局方,西方醫學界的結論認為熊去氧膽酸是熊膽中最有效的成分。在我國,受制于
藥品定價政策、消費習慣和國家批準的熊去氧膽酸適應癥范圍等因素制約,熊去氧膽酸的國產制劑價格十分低廉、市場空間十分狹小。同時,這一市場還被海外制劑廠虎視耽耽,國內熊去氧膽酸行業的生存現狀頗為尷尬。
制劑產品價差數十倍
熊去氧膽酸行業規模僅2.1億
家禽膽是國內廠商制作熊去氧膽酸的主要原料,全國每月產出的家禽膽約有2000噸左右。制作方法包括將家禽膽制成膽膏,從中提取出熊去氧膽酸的主要原料鵝去氧膽酸,之后通過改變鵝去氧膽酸的分子結構制成熊去氧膽酸。
張和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噸家禽膽大約能制成20千克的鵝去氧膽酸,并進一步作出大約15千克的熊去氧膽酸。現在1噸原料大概是1.2萬元,這樣算下來,熊去氧膽酸的主要原料家禽膽一項成本價大概在900元/千克。考慮到其他原料成本、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和少量利潤,熊去氧膽酸的市場價格大約是2400元/千克左右。”而據記者了解到的數據,采用活熊取膽方法獲得的優質熊膽粉市場價格約為5000元至8000元/千克。因此,按單位重量的價格計,兩者形成了2到3倍的價差。
進一步具體到原料藥下游的制劑環節,活熊取膽的熊膽粉和熊去氧膽酸原料的價差更為明顯。由于熊去氧膽酸制劑已被列入基本用藥目錄,價格由國家確定,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熊去氧膽酸制劑按有效成分熊去氧膽酸計算,零售價格約為每克6元左右。相比之下,以活熊取膽方式生產的熊膽粉在消費市場上的銷售價格大約為每克120元左右。根據藥典規定,熊膽粉中牛磺酸熊去氧膽酸的含量為大于30%,換算為熊去氧膽酸的含量約為25%。如果按照熊去氧膽酸這種有效成分計算,終端熊膽粉產品中的熊去氧膽酸單價超過每克400元。顯然,以有效成分來衡量的西藥熊去氧膽酸制劑與中藥熊膽粉的價格差距高達數十倍。
不僅如此,即便僅在西藥的范疇內,由于國家對進口和國產藥品的定價方式不同,進口產品也比國產熊去氧膽酸制劑的價格要高上數倍。記者查閱的資料顯示,目前進口的熊去氧膽酸制劑主要來自德國、意大利和韓國,廠商分別包括德國福克大藥廠、意大利貝斯迪大藥廠和韓國大熊制藥株式會社。同樣按照有效成分來測算,上述進口產品熊去氧膽酸每克單價在40至60元區間內波動。
張和平介紹,以前國內生產的熊去氧膽酸原料藥在質量上與國外同類產品存在微小差距,但最近幾年,國內生產的熊去氧膽酸原料藥質量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山百靈生產的熊去氧膽酸不僅已符合中國藥典標準,同時也符合歐美日等市場的規范要求。因此,國產制劑與國外制劑巨大的價格差距不是來源于質量差距,主要還是源于品牌差距和國內的定價機制問題。
在價格低廉的同時,熊去氧膽酸及其制劑行業的規模并沒有做大。目前,國內熊去氧膽酸年產能約100噸左右,實際產量僅為50噸左右,按照2400元/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總規模約1.2億元。加上國內的下游制劑廠商,按每年約采購15噸熊去氧膽酸計算,制劑市場規模也僅為0.9億元,兩者相加,熊去氧膽酸行業整體在國內的銷售收入僅為2.1億元。這個體量相對于活熊取膽行業,可能只是九牛一毛。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68家養熊企業,涉及123種中成藥產品、183家下游企業,整個養熊產業的產值達到100多億元。即便上海凱寶(300039)一家公司,以熊膽粉為主要原料的痰熱清注射液在2011年上半年即獲得營業收入3.9億元。可見國內熊去氧膽酸整個行業的銷售收入僅與上海凱寶一個產品的四分之一相當。
國內市場制約多
海外制劑廠或成大贏家
較低的價格理論上應該有助于產品需求的上升,不過實際情況卻并不是如此。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是全國30多家擁有熊去氧膽酸制劑批文的廠家之一,但由于市場需求不振,目前生產熊去氧膽酸制劑的廠商僅10家左右。
上海衡山生產總監朱文杰告訴記者:“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以藥養醫的現象仍然很普遍。在這種狀況下,低價格的藥品很難打開市場。有時候即便中標了,醫院也不采購。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產品,但是需求量一直上不去,現在堅持生產的10家左右的企業中,幾乎沒有只生產這個品種的廠商,因為量太小,根本養不活企業。”
但反觀活熊取膽下游的熊膽粉制劑產業和進口制劑產品,卻能夠獲得較高的定價。朱文杰說:“中藥價格相對較高、需求量相對較大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用藥習慣。現在肝膽類藥物國內主要是中成藥,而且中醫強調原材料的純正性,長期以來的培養和文化熏陶導致消費者更青睞活熊取膽的產品。另外,中藥產品的定價透明度不如西藥,因為價格高,中藥產品就更容易搶占醫院渠道。而進口制劑價格高,受到醫院渠道青睞,這都壓縮了國產熊去氧膽酸制劑的生存空間。”
顯然,國產熊去氧膽酸及其制劑行業面臨的是一個價格上不去、量也放不出的尷尬境地。在制劑短期內無法突破瓶頸的情況下,熊去氧膽酸原料藥企業選擇了出口市場。去年,全國熊去氧膽酸的產量是50噸,國內消費僅15噸左右,其余全部出口到國外。
劉新安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熊去氧膽酸需求量少,因此出口的價格可能優惠一些,出口大概在2200元/千克的樣子,現在海外主流市場的價格大概是360美元~400美元/千克。因此從中國市場進口熊去氧膽酸,價格可能比在海外同類便宜50美元~100美元/千克。”
劉新安預測,最近幾年我國熊去氧膽酸的出口量將進一步增長,以每年出口85噸熊去氧膽酸、每千克便宜50美元計算,從中國進口熊去氧膽酸能為海外廠商每年節省超過2500萬元人民幣的費用。據了解,在海外熊去氧膽酸制劑產品的利潤相對較高,從國內出口的熊去氧膽酸原料藥在海外只有30%用于制藥,其余用于制造保健品,但生產出來的藥品創造的利潤幾乎與保健品相當。而進口制劑高利潤的現象很可能將在國內大規模出現。公開資料顯示,韓國大熊大約擁有韓國90%左右的熊去氧膽酸市場。據記者了解,韓國大熊已申請中國藥品監管部門對其位于韓國的工廠進行認證,一旦通過認證,韓國大熊的熊去氧膽酸制劑將可以大規模進入國內。
而據劉新安介紹,目前韓國有60%以上的基礎原料鵝去氧膽酸從中國進口。這個數據表明,未來海外廠商將可以通過大量進口廉價的中國原料,經本土加工后再返銷中國市場,售價卻是原料完全相同的中國產品的數十倍之多。事實上,熊去氧膽酸制劑類進口藥物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非常高。2011年,全國熊去氧膽酸制劑對應熊去氧膽酸有效成分的消費量是30噸,其中國內廠商使用了15噸。也就是說,在數量方面已有近半市場被進口藥物占據;而由于價格的巨大差距,在銷售額方面有90%以上的市場被進口制劑占據。隨著國內熊去氧膽酸原料藥企業的繼續擴產、國產制劑需求的持續萎靡和進口產品加快進入國內市場的速度,未來熊去氧膽酸制劑很可能將喪失國內熊去氧膽酸市場的主動權。
熊途漫漫路在何方?
雖然熊去氧膽酸原料藥和制劑在國內處境尷尬,但行業內的人士對未來仍充滿想象。資料顯示,世界對熊去氧膽酸的年需求量約1000噸左右,每年均有15%左右的增長。盡管日本人口較中國少得多,但日本每年消耗的熊去氧膽酸高達300噸左右,韓國每年消耗的熊去氧膽酸也高達100噸以上。
基石創投目前持有中山百靈22%的股權,并派駐了董事。合伙人、總裁王啟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幫助中山百靈解決了部分家禽膽的供應問題,中山百靈計劃2012年產能再翻一番,下一步我們希望向制劑延伸。”
與基石創投的樂觀看法類似,許多行業內人士也看好熊去氧膽酸未來有希望取得長足發展。劉新安告訴記者:“我相信它一定能替代活熊取膽,中
醫藥專家可能認為這個東西不夠原汁原味,認為不能替代,但是從療效的角度來說,毫無疑問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但客觀上說,熊去氧膽酸行業面臨的問題仍然十分嚴峻。其中之一就是國家定價較低,難以獲得醫院渠道的支持。朱文杰說:“主要的問題是國家定價太低,中藥西藥的有效成分相同,但由于中西醫是不同的體系,兩種藥品價格差距就很大。而且現在用換一個劑型去提高價格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國家的監管十分嚴格。”
除了換劑型,研發含有熊去氧膽酸的新藥也是個理論上的辦法,因為新藥往往可以獲得定價機制上的傾斜,使生產
企業獲得更好的收益。但對于用熊去氧膽酸與其他成分配方一起制備人工熊膽粉以代替天然熊膽粉,張和平的看法是,這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但這個資金和時間的投入對于目前行業中的任何企業來說都是無法承擔的,靠單個企業來做也不現實。
另一個方面則是藥品營銷。中藥熊膽粉受到文化和傳統的保護而廣為患者所接受,但熊去氧膽酸對不少消費者來說卻還十分陌生。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產熊去氧膽酸制劑在國內銷售一般都是用藥品名而非商品名,制劑企業均不愿意投入大量資源去進行推廣。加之整個產業規模很小,單個企業很難拿出大筆資金進行營銷。
而反觀活熊取膽下游的痰熱清注射液,2004年產品上市時的銷售收入為1700萬元,僅用2年時間便取得了了2億元的銷售收入。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無論制劑商、貿易商、原料藥生產商和創投都專門提到要加強藥品營銷的必要性。但他們需要面對的將是長期以來患者的消費習慣、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強力阻擊。這將再次牽扯到歸真堂是否該上市、生化合成是否應該取代活熊取膽的敏感話題。
對于這種進退兩難的現狀,朱文杰說:“等待國家給熊去氧膽酸漲價是不可能的,我們期待國家繼續推進醫改,取締以藥養醫,這樣在廣大的農村市場,熊去氧膽酸還是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