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3/22 0:00:00 來源:
未知
卡加曼山巍巍聳立,卡加河嘩嘩流淌,在卡加曼寺藏醫院的門口,身穿紅色袈裟的僧人丹巴尖措與幾位牧民病人交談。今年52歲的丹巴尖措是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鄉卡加曼寺寺管會的前主任,2004年他發起創建了卡加曼寺藏醫院,藏醫院與歷史悠久的卡加曼寺遙遙相望。
卡加曼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古寺院,有1300多年歷史。寺院秉承格魯宗風嚴持戒律,注重佛教修持,尤其在藏醫學方面人才輩出,丹巴尖措就是其中一位。
從小酷愛醫學的丹巴尖措1980年出家為僧,為更好地掌握藏醫藥學知識,1985年至1993年,他先后到四川馬爾康藏醫研究所、甘南藏醫研究所拜國家級專家旦考大師、圖布旦教授為師,進一步鉆研藏醫藥的辨認、炮制、診斷、配制等知識和技術。
為了給病人治病,丹巴尖措多年出診,足跡遍布甘南整個藏區,甚至出診青海、四川等地,更有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
“丹巴尖措醫術很厲害,我們有病了就來這里,特別信任他。”那吾鄉紹瑪村的農民格老向記者豎起了拇指。
如今,丹巴尖措不僅擔任藏醫院院長職務,還在卡加曼寺任主持。除誦佛念經,他還教授寺院內年輕僧人醫術。在藏醫院內的辦公室坐診,檢查制藥車間,這是他不出診時每天的“必修課”。
卡加曼寺藏醫院的建筑是典型藏式風格,紅色的柱子,黃色的外墻,雖面積不大,但各種制藥車間一應俱全。“配料車間”、“貴細料庫”、“藥粉滅菌間”、“粉碎車間”、“外包車間”等門上標簽全都由漢藏雙語注明,車間內還有一些高科技制藥機械。
丹巴尖措告訴記者,藏醫院的制劑配方都沿襲了古老的傳統,制作工藝利用現代技術,這符合藏醫藥的發展方向,而且規模化生產后,會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藏醫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發展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全國第一家藏醫藥科研機構就在此成立。長期以來,藏傳佛教寺院是藏醫藥民間傳承和發展的一個主渠道,甘南州的120家寺院中有30多家從事藏藥制劑的配制和使用。
“在藏區,寺院是文化中心,不僅學習醫學,還學習佛學、哲學等,因此,老百姓都很信任寺院的僧人。”丹巴尖措介紹說。
卡加曼藏醫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本著佛家慈悲為懷之心,丹巴尖措經常為無力支付藥費的病人免費治療,他還先后花費十余萬元資助貧困學生,為當地學校建設捐款,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災害中,更是出錢出力。
卡加曼鄉是半農半牧區,經濟條件不好,很多農民種地一年才收入四五百元人民幣,丹巴尖措便利用藏醫院帶動周邊民眾致富,讓農民為藏醫院種藥材,高價收購,如今農民一畝地就可收入二三千元。
采訪期間,丹巴尖措多次說,“做一些善事,修功德,保持傳統文化不消失,為國家,為社會作點貢獻”。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