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內,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雙匯集團一期生產線繁忙,二期正加速興建,預計今年銷售額將達25億元;桑海醫藥貿易物流中心項目等25個項目28日集中開工,該批項目總投資額達40億元,投產后可實現工業產值40億元,稅收2億元,帶動9600余人就業。
一個個項目、一項項數據昭示著桑海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然而,與可喜的發展勢頭并存的是,諸多的瓶頸與不足。
桑海近些年來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但招商引資中大項目少,龍頭企業不多,世界500強沒有,國內200強只有1個;銀根趨緊,全區每年可用財力只有7000萬元;至今沒有省級開發區的牌子,導致行政審批,項目立項,爭取省、市配套支持等很多政策無法享受。
站在南昌全局看桑海,它經濟總量在全市最小。生物醫藥是桑海的支柱產業,雖然特色明顯,但因特色優勢而成就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市份額不高。據了解,南昌醫藥行業主要集聚在三個工業園區。小藍工業園區的醫藥劑型最為全面、生產能力最大;高新區內醫藥產業側重研發;以桑海集團為龍頭的生物醫藥桑海基地,集聚了濟生制藥、桑海制藥等一批醫藥及其配套企業,以醫藥產業鏈較為完整著稱。三個園區的工業總產值占到全市醫藥行業的90%左右。而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桑海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在全市比重僅為八分之一。
桑海,如何保持桑海速度,做大經濟總量?
圍繞現有優勢產業鏈條的缺失環節,從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引領入手,進行“補鏈”、“強鏈”,完善配套項目,從而形成產業集聚。桑海決策層達成共識。
去年底,從稅收流失的一筆賬上,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敏銳意識到產業鏈上的物流環節,嚴重缺失。去年生物醫藥產業銷售額10億元,然而稅收只有3000萬元。按照國際生物醫藥行業慣例,每銷售10個億,該產業的稅收回報應該是6000萬元。那3000萬流失去了哪里?經調查,到了區外貿易公司的賬戶上。原來桑海目前沒有一家大型的生物醫藥貿易中心。
于是,國際知名物流企業盛明國際被桑海鎖定為招商目標。此時,該企業也正準備投資轉移到中部地區建一個物流中心。這與桑海的需求不謀而合。
今年年初,雙方達成一致協議:盛明國際負責為桑海投資10個億,完成桑海醫藥物流中心的運營。桑海負責為盛明國際招商20個醫藥貿易企業,讓企業使用其倉庫,并承諾年投資回報率15%以上,市場效益好可達30%。該項目今年3月開工,預計2013年年底投產。
產業鏈一端的物流環節補齊了。另一端,聚焦生物醫藥的研發環節,補鏈。
全球生物醫藥研發市場前景廣闊。2010年以來,呈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產業轉移的勢頭。發達國家醫藥研發外包市場需求約有130億美元。生物醫藥研發雖然是桑海產業鏈短缺的一環,但作為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我省幾所高校在開發區內建立了博士工作站,擁有一定的科研人員,初步具備了醫藥研發所需要的外部條件與人才儲備。
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審時度勢,火速推進生物醫藥項目研發。3月28日,投資3億元的生物醫藥孵化器項目正式開工。
生物醫藥孵化器,江西獨此一家。建成后,不僅可年孵化企業30家,解決200人的就業,還將提高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力度,全力助推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
通過對支柱產業鏈缺鏈環節的補鏈強鏈,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以藥養基,依港興區,打造空港產業集聚核心區的格局正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