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溫州人九個說自己易上火,于是近年來涼茶大行其道。市區很多藥店出售名為“中藥液”的自制涼茶,很受人歡迎。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這種自制涼茶會給健康安全帶來隱患。近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決定禁止各藥店銷售自制涼茶,有銷售自制涼茶的藥店在4月10日前必須全部撤柜,否則查到按假藥論處。
前日,記者專門暗訪了部分有銷售自制涼茶的藥店。市區飛霞路的一家大藥店,一進門就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中藥味。在藥店一角,自動煎藥器正煎著藥,旁邊無人看管。再環顧一周,發現在藥店門口的柜臺前就放著一籃的自制涼茶,約二三十包,包裝上只標有“中藥液”的字樣,均未標明成分、含量、療效等,甚至連生產日期都沒有。“這涼茶是用什么中藥煎的?”記者問。“板藍根、生地、玄參等。”營業員說由十多種中藥制成,她就報這幾種,得保密。問其什么時候煎的?營業員也說不太清楚。
“這中藥療效很好的,能下火,只要兩元一包……”面對營業員的介紹。記者不禁疑惑:上火癥狀有好多種,難道這一種“中藥液”就可以包治百火?又為何如此便宜?溫醫附二院中醫內科主任中醫師劉時覺說,胃不好的就不宜喝涼茶,而且上火也分實火、虛火等,都要按體質來開藥去火,所以涼茶也不能隨意喝,最好還是先請醫師分辨體質再喝。
鹿城區藥業協會會長張惠敏說,藥店自制的涼茶,不僅達不到中藥制劑的含量標準和細菌標準,而且很多商家為了降低成本,一帖中藥可能會煎出幾十包“中藥液”,而我們到醫生那開出的一帖中藥,只能燒煮這種“中藥液”大概兩包的分量。可見該“中藥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據有關部門反映,曾接到市民投訴服用“中藥液”造成腹痛的情況。所以,為了市民的健康安全著想,將緊急叫停標名為“中藥液”的自制涼茶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