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
美國Battelle研究所和R&;D Magazine發表中國研發情況的專題報告,認為10年來中國的研發事業與經濟同步蓬勃發展。中國的研發經費由1995年占GDP的0.6%上升至2011年的1.6%左右。相比之下,在過去5年中,發達國家研發投資占GDP的比例一直處于比較停滯的狀態,美國為2.7%,日本為3.2%。在過去數年內,中國經濟增幅在9%~10%之間,研發投資增長率約為12%,按此速度,到2022年中國的研發經費將趕上美國。
專利注冊數量將居世界首位
專利和科學論文發表的數量是衡量一國智力資本水平的重要基礎。根據權威的美國Thomas Reuters集團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2010年,日、美獲得專利分別居世界頭兩位,分別占世界總量的35%和27%,中國已于2007年躍升至第三位。2003年至2009年,中國專利的申請量年均增幅為26.1%,美國為5.5%,日本僅為1%。按照三方的平均增幅測算,中國在2011年將直接升至第一位。
3月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日內瓦公布的數據顯示,該組織2011年共接到18.19萬件國際專利申請,創歷史最高紀錄。在全部新增國際專利申請中,來自中國、日本和美國的申請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三國合計占全部新增申請的82%。其中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繼續迅猛增長,較2010年增加33.4%,連續兩年增速超過30%,增速在主要專利申請國中保持第一。
中國專利的技術領域與其他專利大國基本一致,IT、音頻與視頻、電氣器件、消費品、儀表、農業和電信所占比例大致相同。中國專利的重點是計算機、電話與數據傳輸系統、廣播、收音機與線路傳輸系統、天然產品與聚合物和電磁原材料。
中國政府為獲得專利提供優越的條件,包括對研發經費大量減稅、增加研發貸款和降低貸款利率。同時地方政府為獲得在外國注冊的專利不惜重金購買,而購買在本國注冊的專利則便宜得多。
不過,單看專利注冊的數量并不全面。《華爾街日報》于2011年8月報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95%以上的中國專利是向國內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注冊的,其中絕大部分創新水平不高,而且外國授權的中國專利很少。
發表科學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科院是中國主管研發的最高機構,在11個城市中設有分院,100多個附屬研究所遍布全國,科研人員有54600人。中科院是世界最大的科技研究機構,中國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共有近10萬科學家、技術員和大學生。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一篇文章介紹說,中科院在重大科研方面日益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現在每年發表科學論文達12萬篇,僅次于美國的34萬篇。2006年中國即已超過日、英、德論文之和的8萬篇左右。現在中國更加注意按照西方的標準管理學術論文的發表。中國共出版4700種科學期刊。但其自認為大部分科學期刊和論文學術水平不高。在20個主要國家發表的論文統計中,中國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僅1.5次,奉陪末位。
加大研發與創新商業化的力度
科技商業化是獲取研發投資回報和不斷獲得研發資金的主要途徑。實際上商業化的資金是研發總體投資的組成部分,它以投資基礎研究為先導,以創新向經濟轉移應用為終點。2011年夏,中國財政部撥款1.25億美元,專門用于促進將研究成果商業化,其目的在于加速將科技成就向生產轉移,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帶動生產模式改變。
2012年,這類撥款將用于關鍵性機械部件、低碳與環境友好產業等方面的項目,每個項目的補貼平均為120萬美元,占到項目撥款的20%,最高補貼可達700萬美元。
最近中科院提出,改革科研資金系統對加強中國創新至關重要。國務委員劉延東同時也強調,管好政府提供資金的科研項目很重要,今后5年政府將增加對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新興戰略產業研究的資金。過去5年,中國政府對研發投資的年均增幅已達20%,但有的科研人員認為投資系統的問題阻礙了創新,政府對資金的剛性管理使他們不能適應研究領域的新發展。
中國技術商業化的成就集中地表現在華為技術公司的迅速發展壯大上。現在他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廠商和第五大電信設備制造廠商,是擁有3萬多名科研人員的全球性大技術公司。他在達拉斯、班加羅爾、莫斯科和斯德哥爾摩建立了研究中心,并同美國的Symantec和德國的西門子組建了合資公司。以華為為樣板,中國其他制造廠商正在發展向全球擴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