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調整后的新版基藥目錄或將在8月落地,目前基本方向有了較為統一的想法,將改變目錄品種遴選原則,并嘗試按照疾病治療領域來收錄藥物,比如兒童劑型、慢病用藥或者部分罕見病用藥等領域,品種數量在500個上下。
這是否又是一個美好的期待不得而知。但是,基藥調整的具體方式和執行思路,仍在各個會議和論壇上膠著地討論著。爭議實質上是健康和成本效果評價的綜合討論,包括基藥實際需要多少,以及基藥報銷費用負責方的確定等。這將成為影響基藥未來3年執行成效的關鍵因素。
與此同時,在有關部委頻繁召開的會議和調研之中,
企業人士嗅到了基藥招標“唯低價是取”這一被詬病多時的思路或將轉變,質量分有望真正成為中標的關鍵,但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的確認。
擴展方向
毫無疑問,基藥目錄的調整勢在必行,“政策風”吹了很久,卻仍未見落地。
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基藥目錄產品數量到底應該定在多少才合適的問題,在各個部委或機構召開的討論會上仍在激烈爭議。
按照2009版基藥目錄的執行原則,由于用藥水平和支付能力各地存在差別,政策允許由省主管機構在307個之外增補品種。國家的本意是在保障群眾基本用藥的同時,滿足不同地區醫療特異性需求。
因此,增補目錄品種釋放,各省目錄數量基本沖至600個上下,比如山東增補了206種,廣東增補了260種,陜西增補了191種,而北京和上海則分別增補了212種和381種。
按照各地的思路,307目錄中有很大部分品種并不適合本省基層
醫院使用,并且部分病種用藥得不到滿足。這些現象也是業界認為目前307品種目錄需要擴展的主要原因。
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基藥制度本身并不是要解決所有用藥問題,而是保證群眾的基本用藥。比如北京市現行的基藥執行方式就被當地的相關領導認同,并且不贊同基藥大范圍擴展。
而記者也了解到,各地增補過程中,增補品種的遴選和
藥品招投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護現象,使得基藥均等化得不到實現,基藥產品市場的競爭秩序難以維護。
最重要的是,大規模的品種增補,大大弱化了國家307品種目錄制定的初衷,地方增補產品成為最受歡迎的品種。而相對來說,這些品種的價格往往比307目錄中的品種高很多。這直接拉高了政府付費的總額。
針對品種數量增減的爭論,有關專家透露,各方的意見也在逐步統一,并且得到相關部委官員的認可。據悉,國家考慮首先對目錄品種遴選原則進行改變,在原有基礎上,嘗試按照疾病治療領域來收錄藥物,比如兒童劑型、慢病用藥或者部分罕見病用藥等領域。
在品種數量上,多方會議探討認為,在原有307個品種中部分很少使用的品種調出目錄后,以病種治療領域為依據,選取不同的品種,比較統一認可的品種數量在500個上下。但對上述信息,記者并未獲得官方的正式確認。
費用負責機制仍待形成
目錄品種數量的調整,引發基藥費用負責機制形成的爭論。
按照目前的基藥執行制度,基藥報銷要由地方政府負責較大部分,地方政府包括省、地市甚至縣級財政。
顯然,省增補目錄品種越多,地方需要支付的費用越大。比如上海在增補381個品種后,
招標過程中即使外資合資企業產品中標不少,但是因政府財政實力雄厚,上海基藥在社區醫院的使用率都超過95%。
現在的尷尬是,更多地市縣的財政支付能力或者重視程度遠遠達不到上海的水平。在零差率之下,各地普遍存在收支不平衡,基層醫院和醫生的積極性不高,診療水平難以提高,門診量急劇下降,就診人群擁向大醫院等。這明顯違背了基藥政策執行的初衷。
這是當前存在的一對矛盾,解決基藥報銷費用各方支付比例問題,也是下一步基藥制度執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尤其是目前衛生部有意將部分腫瘤藥物、糖尿病藥物和心血管藥物等慢病藥物納入目錄,此番基藥目錄的調整更需考慮醫保資金的實際支付能力。
據悉,解決上述基藥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各地普遍的辦法是將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基藥報銷進行統籌管理,但這在有關規則上存在執行障礙。盡管國家目前在探討支付方式改革,但這需要更長時間的考驗。而由國家統一購買,免費使用,也難以在各方面達成共識。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此前下發的醫改“十二五”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負責基藥的報銷費用,已經為今后的費用分攤定了基調,即各省基藥報銷仍將由地方財政負責。
那么,地方財政目前存在的問題如果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目錄調整之后的執行成效是否又要面臨挑戰?
招標或轉向
另一則利好消息是,有關專家和企業都認為,基藥招標“唯低價是取”原則或將改變。
據記者了解,4月12日,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調研小組在江西省進行了調研,主要內容包括對當前包括基本藥物在內的藥品招標“唯低價是取”的方式進行了解。
江西省有關參會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這說明藥品招標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藥品招標的思路可能要發生轉變,尤其是基藥目錄中的品種。
上述企業人士分析稱,招標思路的轉變目前已經有跡可循,包括目前國家正在進行的藥品成本價調查和出廠價調查,很可能就承擔了摸底基藥品種相關信息的任務,而國家近期的多份文件,都反復強調了藥品質量的重要性。
“并且有關官員提出了‘標準成本’的概念,這很有可能就是為以后相關品種的統一定價,或者按照質量綜合評價體系來衡量產品是否中標,做實施前的摸底和鋪墊。”該企業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