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4/23 0:00:00 來源:
未知
“至少12年的研發時
間,至少12億美金的前期投入,在10萬種化合物中找到一個候選藥物。”這是國際上對新藥研發這項高風險、高投入產業的共識。
在濟南的高新區,匯集著270家制藥企業,占到了濟南市生物醫藥企業的85%,其中47%屬于研發類企業,單純做新藥研發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只研發不生產,企業就沒有盈利,地方就沒有收益;一些研發類的企業十年不交稅仍是“香餑餑”,高新區算的是長遠賬。
堅持十年,藥企四處借錢搞科研投資撤退,高新區買地扶植企業
藍金生物的董事長孔慶忠在高新區一直被稱作“孔博士”,記者日前來到藍金生物園區采訪的時候,他正和公司員工一起拎著鐵鍬在園區里植樹。這位看起來不起眼的中年男人,在國際腫瘤細胞生物學術界卻是一個重量級人物。或許是由于所研發的新藥尚未上市,孔慶忠婉拒了記者的采訪。
說起藍金生物的曲折創業經歷,公司辦公室主任于建濤感慨頗多。“公司是2009年搬回這片工業園區的。無奈離開,還能再回來,我們每個員工都對這片土地很有感情”。
孔慶忠1991年拿到博士學位赴美國攻讀博士后學位,專注于抗癌藥物的研發。他通過多年實驗觀察,發現了“細胞腦”這種物質,并基于此想出了一種新型的摧毀癌細胞的方法。2001年,他的研究課題引起了國內企業的興趣,國內合作方出資3000萬元人民幣,與帶著一項估價3450萬元人民幣專利的孔慶忠合作成立了山東藍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02年,孔慶忠回國,實力雄厚的投資方讓他信心十足開始了新藥研發工作。
“醫藥行業不像其他行業,如房地產的回報那么快,研發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很長的評審、審批過程,而且我們做的又不是一個簡單仿制的藥,需要充足的研發時間。”于建濤說,正當公司信心十足,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由于前期投入大、效益不明顯,2006年,在公司急需呵護的關鍵時刻,國內合作方發生人事變動,突然撤資,并且把項目用地、在建的動物中心和科研、試驗、生產車間全部拿走。這場“天降大禍”將公司置于清算注銷、掃地出門的絕境。
孔慶忠和他的團隊只好離開,借錢租房繼續研發。正在他們幾近絕望的時候,濟南高新區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將合作方拍賣的廠房買回,交給了藍金生物。孔慶忠又變賣了在美國的全部家產,再加上四處籌借,終于重建公司,穩住了部分特需人員。同時,由財政墊資給投資公司,投資公司出面,財政出錢,從齊魯銀行貸款。靠著多方面的努力,藍金生物終于熬過了“生死關”。
2011年,藍金生物研發的抗癌緩釋植入劑特色平臺項目經專家評審論證,獲得山東省省級科研經費1000萬元。這也是迄今為止,濟南市生物醫藥科技領域獲得省級科研經費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個項目。抗癌緩釋植入劑特殊平臺建成后,將成為新藥的孵化基地,推動山東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及行業整體技術水平進步。
“如今項目到了研發的后期,快要上市了,深圳、天津等地高新區對我們的項目都很認可,給土地、給錢,開出了很優惠的條件吸引我們過去設研究院。但是這些年來,對濟南高新區的雪中送炭我們一直心懷感激,所以不會考慮到別處去。”于建濤告訴記者。
盡管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到目前為止,公司仍然沒有任何盈利,因為研發需要大量的投資,每年的虧損都在幾百萬元、上千萬元,財務數據“非常難看”。
因為研發是分階段進行的,很多在研發早期階段作出貢獻的人,到了研發后期不再被需要,能拿到的薪水也很少,只好離開公司另謀高就。比如研發初期的藥理部門,負責對藥物進行篩選、初評,選好了就交給后期的部門研究,藥理部門就撤了。現在企業只有30多個人,中層以上人員每個人都要管四五個部門。“孔博士經常說,等企業發展好了,一定要回報那些做出過貢獻的老員工。”于建濤說。
找風投、轉技術、做貿易醫藥研發企業“找錢”招數多
開發不出新產品,就無法吸引資金,而吸引不來資金,就不能開發新產品。陷入這個怪圈的藥企并非個例。“找錢”,是醫藥研發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采訪中記者發現,高新區的企業,在“找錢”上都摸索出了自己的招數。
軒竹醫藥是高新區一家以一類新藥研發為重點的生物醫藥企業。與藍金生物一樣,軒竹醫藥目前所有的項目都還在研發階段,沒有投產,更沒有銷售收入。軒竹醫藥副總裁舒楚天告訴記者,公司在研發方面,每年都得投入近一個億的資金。
大筆的資金投入,一個沒有任何盈利的企業是怎樣支撐的?舒楚天說,公司目前的做法是找大型的醫藥企業作為合作伙伴。
“新藥研發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它有個好處,可以在研發的任意一個階段完成時將其轉讓出去,獲得一些收益。”舒楚天解釋。公司每年同時進行十幾個項目的研發,將項目在中國、美國同時申報,這樣大大加快了通過審批的幾率和速度。有的項目,做到一期、二期臨床實驗階段,就將技術轉讓給合作方。
目前,公司已經有三個1.1類新藥項目成功與珠海億邦制藥有限公司、海南四環醫藥有限公司合作開發,轉讓合同金額合計約有2億元。轉讓一部分研發項目,為的是加快資金回籠,用回來的錢支撐其他自有項目的研發。2012年,軒竹醫藥預計有4個國家級1.1類新藥同時申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FDA。
濟南康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三類”新藥研發,公司總經理張穎告訴記者,“‘三類’新藥是指已經在國外上市、但國內沒有的藥,我們拿過來改良和仿制。因為這類藥已經有過國外上市的基礎,風險小、研發周期短,同時也有自主知識產權,因此高新區內的許多企業以‘三類’新藥的研發為主。”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資金的投入、加快資金運轉。“在高新區,有不少醫藥企業是一邊做貿易,一邊做研發,用做貿易的副業養活醫藥研發主業。”濟南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沙君明告訴記者。
新藥上市猶如鯉魚躍龍門短短幾年可收回研發成本
接受采訪時,濟南市高新區國稅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高新區內像藍金生物、軒竹醫藥這類純研發類的企業不少,研發類企業沒有收入,就不需要繳納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等。企業進行技術轉讓獲得的收益也會免收營業稅,金額在500萬元以下的,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
“藍金生物這樣的企業,我們需要保留,有了這樣的企業,我們的生物醫藥產業才有雄厚的基礎,才有后勁兒。”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沙君明說,生物醫藥產業是個典型的“三高”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基礎一定要打牢。山東是個制藥大省,但稱不上制藥強省,像齊魯制藥這樣的大型藥廠,在省內是龍頭,但在全國醫藥百強排行榜上,卻只能排到第20名。堅持醫藥創新研發,就是要縮短山東與上海等醫藥產業發達地區的距離。
像這類藥企,盡管研發很長時間還沒有效益,一旦新藥上市,尤其是1.1類新藥上市,影響力將會像原子彈爆炸一樣難以估量。資金回籠的速度也很快,很多新藥上市后的利潤高達60%-70%,能在短短幾年內收回研發成本。
“像入駐醫藥產業園的賽克賽斯藥業,2011年,由于其三個新藥研發項目被批準生產,年銷售額從2010年的6000萬元一躍變為2個多億。”沙君明說,新藥經過漫長的研發最終獲批上市,是一個鯉魚躍龍門的過程。
21萬平方米的重大新藥創制平臺(中試基地)效果圖
正在建設中的重大新藥創制平臺 記者李鵬飛 攝
配建 萬平方米公租房留住人才
“在上海張江工業園區,如果想成立一個研發團隊,馬上就能找齊人,拉起隊伍。在濟南目前還做不到。而做醫藥研發,其實最終拼的就是人才。”軒竹醫藥副總裁舒楚天博士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濟南引進的190多位“5150”人才中,147位在高新區,其中有86位屬于醫藥類人才。但盡管如此,與上海、天津等地的一些醫藥產業園相比,人才仍然是高新區醫藥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提到濟南生物研發產業與京滬等地的差距,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沙君明同樣首先提到了“人才”二字,“人才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地理區位優勢上不能跟京滬等地區相比,這是客觀原因。但是我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園區服務做到位,把人才留住。”沙君明表示。
記者了解到,正在崛起的東部“藥谷”一側,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建設的8萬平方米公租房配套建設也將落成。
生物制藥“好看又好吃”,各地都搶
沙君明考察過不少城市的醫藥產業園區。他告訴記者,目前醫藥產業發達地區對生物醫藥企業的政策大多很優惠。比如天津,只要拿到臨床試驗批件,政府就出資獎勵300-500萬元;在廣州,對新引進的醫藥研發團隊,會有1000萬元的獎勵;在江蘇泰州,園區會免費為進駐的醫藥研發團隊提供研發場地和部分設備。
“生物醫藥研發是個好看又好吃的行業。”記者采訪中,不少企業都這樣說。就高新區目前的產業布局而言,信息通信產業是第一大產業,生物制藥是第二大產業。論GDP,生物制藥不如信息產業,而目前受國家對出口企業的退稅政策影響,大量信息、軟件企業不需要納稅。后勁十足的生物制藥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遠遠高于信息產業。而且,醫藥類企業占地少、普通藥企不會超過100畝,產品上市后,帶來的盈利非常可觀。
高精尖的研發類企業帶來的品牌集聚效應同樣重要。沙君明告訴記者,國內外很多企業正在向該園區聚集。今年2月,世界最大的酶制劑生產企業,丹麥諾維信也選擇了落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作為它除北京總部外在國內的第一落點。
企業熱盼:用上共享實驗室
“我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園區能有可以讓各藥企共享的實驗設備。”康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只是康和,采訪中不少企業都表達了同樣的愿望。一家醫藥研發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醫藥研發中用到的很多儀器都價值不菲,利用率卻不高。比如,一臺紅外分光光度計需要幾十萬,公司一個項目的研發周期為3-5年,一個項目通常只使用一次就夠了,大多數時間,這種儀器是處于閑置狀態的。對于這些沒有盈利收入的小型研發企業而言,實在是資源浪費。
軒竹醫藥副總裁舒楚天說,在美國生物制藥產業發達的波士頓等地,都有醫藥實驗的公共開放平臺,一般由私人投資建設,每個企業只需要付很少一部分的錢,就可以使用公共實驗設備做實驗。“建立公共實驗室,能讓研發機構把錢用在刀刃上。我們知道高新區在建立這種共享平臺,希望進度能快一些,能早點用上”。
21萬平方米“平臺”年底竣工
“濟南藥谷”雛形已現
記者了解到,濟南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分三期進行。一期位于濟南高新區中心區,現已形成1平方公里的產業發展規模,聚集了大中型生物醫藥研發、中試、銷售企業20余家,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創造利稅近8億元;二期在濟南出口加工區建設綜合孵化區,其中包括國家新藥創制平臺的各單元技術平臺、中試車間和綜合孵化基地;三期將在濟南高新區兩河片區規劃建設1萬畝生物醫藥產業區。其中“新藥創制平臺”內,就建有藥企熱盼的“公共實驗室”。
21日,記者在位于經十東路的出口加工區內看到,開發區投資7.8億建設的國家級重大專項“山東省新藥創制平臺”(中試基地)主體即將封頂。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平臺將于2012年底全部竣工,原計劃2013年6月投入使用,目前高新區正在爭取將這一時間提前到2012年底,“濟南藥谷”雛形已經顯現。
據了解,這21萬平方米左右的國家新藥研發大平臺中心區,包括12個單元技術平臺的新藥創制公共服務平臺,以及中試車間、生物醫藥重點實驗室和生物醫藥企業孵化器,將成為全國主要的新藥創制、成果轉化和醫藥企業密集區。能夠解決醫藥研發企業在實驗方面遇到的設備難題,為企業節省前期的投入費用。同時園區還引進了像環球醫藥、九州通這樣的醫藥流通企業,一旦藥品研發成功,這些企業可以馬上為研發企業提供銷售服務。實現研發、孵化、中試、生產、銷售的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