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4/25 0:00:00 來源:
未知
“毒”膠囊原本不該問世。
4月20日以來,蒙蒙細雨,煙霧籠罩著整個膠囊之鄉新昌儒岙鎮,這里生產全國40%的膠囊。這個年產1200億粒膠囊的小鎮,從未如此安靜,也從未膽顫心驚,仿佛等待一場暴風雨的洗禮。
面對著窗外的煙雨,該鎮年近50歲的膠囊企業老板陳林,點燃一支香煙,講述半個世紀來,“毒”膠囊的衍生以及背后的利益鏈。
“毒膠囊有其滋生的土壤。”在陳林看來,現如今在整個空心膠囊產業鏈中,
醫藥公司為了降低采購成本,致使當地一些膠囊
企業鋌而走險,致使工業明膠流入醫用膠囊。在此過程中,只有醫藥經銷商屬于“暴利”。
此次卷入“毒”膠囊事件的8家企業,年產能達250億粒,約占當地產能的1/5。“毒”膠囊事件對當地村民是一次巨大的震蕩,“這次或許是一次洗禮”,膠囊之鄉上下期待。
“毒”膠囊滋生土壤
“這太讓父親失望了。”望著窗外的細雨,潘興法滿臉愁緒,因為他創立的新昌創始有限公司也涉嫌用工業明膠制造醫用膠囊。潘興法,膠囊之父潘光明之子。上世紀50年代,潘光明在上海一家美國制藥廠打工。1953年,潘光明回鄉,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招哪z囊。
“潘光明確實讓儒岙鎮富裕了。”新昌空心膠囊行業協會會長、新昌縣天龍膠丸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良介紹,在2003年以前,整個行業利潤超過20%??墒牵F在膠囊競爭異常激烈,都在相互殘殺,企業毛利率只有10%,凈利潤只有6%至7%,現在這里賺錢的企業沒有幾家。
“膠囊市場,是買方市場,藥企有價格談判優勢。”王偉良說。陳林也認為,一方面,膠囊供大于求,整個醫藥市場,每年需要膠囊數量為3000億粒,而中國膠囊企業年產能約為4000億粒。而膠囊生產,技術難度并不大,進入門檻較低,進入者越來越來多。
2010年中國藥典明確規定,膠囊的含鉻量不能超過2m/g,而歐洲的
標準為10m/g。生產明膠所需要的豬牛皮、骨原料非常緊缺,明膠生產廠家便開始尋找廉價的替代品。市場上,食用、醫藥明膠價格相差非常大,在4萬至6萬元每噸,而工業明膠1.5萬至2萬元每噸,價格相差3倍之多。
“原料如此大的價差,本地一些虧損的不良企業,為暴利鋌而走險。”王偉良認為,工業明膠便進入了醫用膠囊。在陳林看來,這些劣質的膠囊的產生,本身就是藥企需求的結果,“一些劣質醫藥公司,專門買劣質的膠囊”。
陳林算了一筆賬,以市場上銷售的消炎藥氟派酸(諾氟沙星膠囊)為例,售價最低時0.23元一板,一板10粒,一粒售價為0.023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顆空心膠囊成本1分,一個鋁箔成本1分,醫藥原料的成本如果超過3厘就虧損,“如果不降低空心膠囊的成本,醫藥公司就得虧損”。
“為遏制虧損,很多醫藥公司選擇價格低廉的膠囊。”陳林表示,雖然醫藥公司也生產價格昂貴的新藥,可是普藥占大多數。在整個膠囊產業鏈中,空心膠囊利潤大致計算如下:明膠公司5%,膠囊公司10%。
目前,1萬粒膠囊出售價為80至100元,也就是1顆空心膠囊1分錢。而以工業明膠生產的空心膠囊,價格為1萬粒40元左右,也就是1顆空心膠囊4厘錢。膠囊制造商迎合醫藥公司,用劣質明膠生產空心膠囊,這正是“毒”膠囊滋生的土壤。
新昌當地多家膠囊企業負責人介紹,該鎮一些小作坊,一家幾口人組成一條生產線,為了適應了一些醫藥公司需求,購進工業明膠,然后利用當地膠囊公司的品牌以40元每萬粒低價賣給醫藥公司,“他們只是賺人工成本,一家五口人,大概每月只能賺1萬元左右。”儒岙鎮村民直言,因為與藥企常年打交道,“當地人一般不買便宜的藥,只買貴的品牌藥”。
禍起合伙承包企業
目前已有共8家涉“毒”膠囊企業,分別是:華星膠丸有限公司、新昌卓康膠囊有限公司、浙江新大中山膠囊有限公司、新昌瑞香膠丸有限公司、浙江林峰膠囊有限公司、新昌沃洲膠丸有限公司、浙江新昌創始膠囊有限公司、浙江新昌康諾膠囊有限公司。新昌縣食品
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羅某已停職接受調查。
“這次8家問題企業,基本上都是承包企業惹的禍。”陳林認為,這也是儒岙鎮膠囊企業整頓留下的“遺毒”。
2001年儒岙鎮膠囊發展至327家。不過,這些企業,多為家庭作坊企業,零散而難以管理。
2001年儒岙鎮膠囊產業公司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原本有327家企業,其中264家無證膠囊企業被取締,15家非法經營生產企業被查處。“一些小低散劣的膠囊企業,通過合伙企業形式聯合重組。”新昌縣空心膠囊行業協會秘書長、浙江宏輝膠丸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宏輝回憶,當時很多小作坊企業合并成一家公司,目前整個新昌縣有膠囊企業僅43家。不過在陳林看來,這些企業名義上合并,實際上仍是多個家庭作坊企業的聯合體,這些企業各自
采購,各自銷售,各自賺錢,“此次涉毒膠囊企業,都是合伙企業。”
目前,新昌縣對藥品企業按等級實行等級監管,監督等級一般分AA、A、B、C四種。AA表示優質,每年抽檢兩次,12家;A級企業,不定期抽檢,18家;B級,隨時抽查;C級最差,為重點抽查企業。當地膠囊企業負責人透露,華星廠有15條膠囊生產線,有10多個股東,就是10多個老板,各自負責生產銷售,只是共用“卓康”的牌子;而卓康廠也類似,有23條生產線,也有十幾個股東,也就是十幾個老板。
“華星廠與卓康廠管理混亂,都是C級企業。”陳林介紹,這兩家廠屢屢被查出使用劣質原料問題,幾乎每年處罰5次以上,雖然屢遭罰款,依舊沒能徹底改善,“按照規定,早應該吊銷營業執照了”。
“在浙江新大中山膠囊有限公司,老板將12條生產線全部租出去了,每條生產線月租金3.5萬元。”當地一家膠囊企業負責人表示,這些承包商各自生產,也各自找銷售。而其它幾家涉“毒”膠囊企業也存在承包等分散經營混亂的管理模式。
此次涉毒8家膠囊企業,共有生產線約100條。一條生產線年產能約2.5億粒,這些涉毒的企業年產能達250億粒。一直以來,新昌藥監局就查處生產劣質膠囊的企業。不過,多個作坊晚上偷偷生產,當地政府部門聯合行動實行晚上斷電,不斷有村民“上訪”。這樣的斗爭一直持續到“毒”膠囊案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