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4/27 0:00:00 來源:
未知
“毒膠囊”事件持續發酵,目前所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不為公眾所知的黑幕。
“相比硬膠囊,軟膠囊的問題更大。”珠海一家制藥企業的一位總監說。
由于被曝鉻超標的“毒膠囊”為清一色的硬膠囊,藥用和食用膠囊中的另一個大類軟膠囊的問題就被忽視了。
中國制售假藥處罰標準10年未變
對于近期發生的毒膠囊事件,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一名總監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稱,中國現有的對制售假藥的處罰標準已經有近10年的歷史,需要盡快調整,以加大處罰力度和對違規企業的震懾力。此外,還應加速藥品管理法等相關法律的修訂,引入上市許可人制度,以明晰責任。
據該協會的總監介紹,在國外,制藥企業的違法成本非常高昂,幾乎沒有企業敢于為了降低成本而采購不合格原料,也沒有企業敢把工業原料供應給制藥企業,因為由此所付出的代價是任何一個企業難以承受的。
在其看來,供應商的管理對于確保藥品質量至關重要,領先制藥企業均建立并持續遵守合格供應商遴選標準,這主要包括:擁有系統的供應商管理程序,包括操作規程及操作記錄;對主要供應商(包括原料、輔料、中間體、包裝材料等的供應商)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現場檢查;系統性地記錄主要供應商的變更情況;與主要供應商(包括原料、輔料、中間體、包裝材料等的供應商)簽訂正式的質量協議。
無論是制藥企業還是原料供應商都應該嚴格遵循各項相關的法律
法規,這次事件提供了典型案例:即便都是取得GMP認證的企業,對GMP的執行力度差異也很大。如果對GMP認真執行,毒膠囊的供應商不可能達到藥品生產企業對藥用膠囊供應商資格認證的要求,也根本不會出現藥廠采購毒膠囊的情況。
輔料“地標”升“國標”止步不前
軟膠囊,雖沒有硬膠囊那樣廣泛被
醫藥保健行業使用,但其藥用的量也不是一個小數。
來自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總計有691個品規的化學藥和290個品規的中藥在使用軟膠囊作為藥品的外包裝。
依照業內的說法,目前軟膠囊劑型的藥品生產
企業基本上都是從明膠企業采購藥用明膠自己壓制膠囊。因此膠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軟膠囊的質量
不過,另一組數據,則顯示這國藥準字號明膠的“稀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輔料數據庫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擁有藥用輔料資質的明膠生產企業僅有甘肅明珠膠業、羅賽洛(大安)明膠、包頭東寶生物3家。
“這一問題主要是目前一些藥用明膠生產企業的批文還是地方的批文。很多實際在生產藥用明膠的企業的批文都是多年前各地衛生部門批的。”江門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如是說。
據他介紹,藥監局近年來都在忙著把地方的藥品準字號升為國藥準字號(即“地標”升“國標”),但藥用輔料這塊一直沒有全面啟動。
目前僅浙江等極少數省份做了輔料地標升國標的工作。
在業內企業看來,文號的多頭管理,一定程度上給了不法企業可乘之機。
軟膠囊成本高企低價藥如何煉成?
另一個業內公認的情況是,軟膠囊對明膠凍力的要求比硬膠囊低。而用藍礬皮生產的明膠凍力恰好普遍較低。因此,劣質明膠亦存在被用于軟膠囊的可能性,甚至比硬膠囊可能性更大。
“軟膠囊對凍力的要求通常在140~150即可,但硬膠囊對明膠凍力的要求普遍在220以上。由于凍力越強,藥用明膠的價格越高,所以單從采用明膠的單價來說,軟膠囊比硬膠囊便宜。但是,由于軟膠囊多用于裝液體,通常比較厚,單個軟膠囊的用膠量是硬膠囊的好幾倍,所以,單個軟膠囊整體價格又會高過硬膠囊。”華南一家藥用膠囊生產企業的質控專家如是說。
不過,來自一些省份的
招標數據卻顯示,不少藥品軟膠囊的中標價甚低。依照華東一省2010年的基本藥物中標結果,沈陽一家制藥公司生產的規格為0.5g×24粒/盒的冠心蘇合軟膠囊的中標價僅為6.09元,每粒冠心蘇合軟膠囊的價格僅為0.25元,而且這還是含藥品的價格。
“軟膠囊生產時所需原料明膠較多,工藝也比硬膠囊復雜,很難想象在如此低價的情況下,一些企業還能生產出來”,前述珠海藥企的總監說。
國際藥用輔料網施擁駿則向記者坦言,由于近年來優質明膠因供不應求而價格逐步上漲,而藥品價格又接連遭遇降價,國內很多軟膠囊企業都面臨巨大成本壓力。
毒明膠竟有“專利”,禍害膠囊行業20年?
4月23日,一則名為“鉻鞣皮廢料酶法制備食用明膠的工藝方法”的毒明膠“專利”在網上被瘋傳。“專利號是91108955!專利稱明膠收率高于50%,到現在已經整整21年。”這則關于廢皮料制備食用明膠工藝在21年前獲得專利的消息在各大微博被廣泛轉載。
這一消息很快被證實。國家知識產權專利檢索結果顯示,“鉻鞣皮廢料酶法制備食用明膠的工藝方法”的發明確實早在1991年9月即已經申請專利,申請的公開日期1992年3月,距今已經20年。
未被授權亦可能被實際應用
由于該“專利”公開的說明書中,稱其工藝的制備材料為廢皮料,即備受關注的“藍皮”。不過,記者查詢專利檢索結果,顯示雖有申請日,但沒有頒證日,應該沒有最終被批準。但由于專利申請必須公開專利技術,有網友直指專利主管部門對該申請的受理,等于將毒明膠的制備工藝公開。有網友直言,該發明雖然“只是提起了實審請求,并未授權。但防不住實際應用。”
絕不可能完全脫鉻
依照國家專利局對該“發明”所做的摘要,其工藝采用稀硫酸浸泡脫鉻和過氧化氫氧化脫鉻相結合的脫鉻方法,用中性或堿性蛋白酶進行酶解,并經高溫縮膠后于PH5.0-7.0、60-85℃溶膠。摘要還強調,該工藝方法脫鉻、膠解完全,生產周期短,明膠收率高于50%,產品全部為食用明膠。
不過,江門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則向記者表示,完全脫鉻不可能實現。
“用藍礬皮生產的明膠絕對不可能通過純化將里面的重金屬鉻脫干凈。中科院之前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但最終失敗。當時,中科院的專家還專門到中國明膠協會,提醒企業不要再去做無謂的脫鉻試驗了,因為根本不可能實現。”該負責人如是回憶說。
他還稱,用藍礬皮生產明膠,與普通的藥用明膠制備工藝并無太大差別,而后者已經是公開的技術。
相關新聞
植物膠囊可否替代動物膠囊?
近段時間,“毒膠囊”一事引起了人們對藥用輔料的廣泛關注。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膠囊殼多是采用動物膠囊,在長期,或許可以考慮用更安全的植物膠囊取代之。
目前的傳統膠囊取材明膠,由動物的骨、皮經水解后,提純而制得。而植物膠囊以植物纖維素為囊材(羥丙甲基纖維素),含多聚糖和植物細胞壁的基本組份,經特殊的蘸模工藝和烘干技術制作而成,因此其加工難度較傳統明膠膠囊大大增加。
據專家介紹,最早植物膠囊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是基于素食主義或宗教因素的影響。
相對于傳統明膠膠囊,植物膠囊具有適用性廣、無交聯反應風險和穩定性高的優勢。羥丙甲基纖維素屬于纖維素類衍生物,無明膠中氨基酸的交聯反應風險(交聯后易導致崩解或溶出降低),釋藥速度相對較穩定,個體差異較小。并且在貯存時,植物膠囊較明膠膠囊在低濕或高溫等極端條件下更加地穩定。然而植物膠囊殼最大的弊端就是造價較高,目前價格是普通明膠膠囊殼的10倍以上。而且加工難度比明膠膠囊要高,灌裝時的破損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