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5/5 0:00:00 來源:
未知
醫藥市場風云變幻,自2010年起,國藥集團(下稱國藥)、上藥集團、華潤醫藥等國內三大醫藥巨頭的競爭呈不斷加劇之勢,醫藥巨頭們紛紛通過并購擴張各自的版圖。
作為醫藥行業的大哥大,國藥在吸收中生集團、上海醫工院、中出服等資產后乘勝追擊,將勢力范圍向全國鋪開。2011年國藥破千億元的規模再度證明自己就是中國醫藥江湖上當之無愧的老大。
然而,國藥并非可以從此高枕無憂。上藥、華潤醫藥、廣藥等地方諸侯同樣奮起直追,南征北戰擴大自己的地盤。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上藥與華潤醫藥的規模都已突破500億元關口,且體量相差無幾,未來兩者的“貼身肉搏”在所難免。
業內人士認為,醫藥市場需求結構提高、政策推動醫藥行業走向集中的力度不斷加大、以及資本進入拓寬企業財務資源等因素,是推動醫藥巨頭大舉展開并購的動力源。隨著新醫改政策不斷下沉,巨頭們也將目光瞄向更多的地方資源。
醫藥巨頭們掀起的并購圈地高潮,與他們渴求做大規模的主觀訴求分不開,同時也與政策和資本的合力推動密不可分。考慮到高昂的收購成本和銀根緊縮,醫藥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如果沒有手握充裕的資金,要想在并購方面有所作為恐怕將有心無力
國藥淡定“做莊”
身為國內醫藥行業的“帶頭大哥”,國藥近年來在醫藥并購市場上的“豪氣”作派讓人艷羨,其在醫藥商業領域更是竭盡所能將市場渠道向全國鋪開。通過不斷地跑馬圈地,國藥集團在醫藥全產業鏈上占盡了制高點,風頭一時無兩。
在與國內最大的疫苗和血制品生產供應商中生集團聯合重組之后,手握H股上市大量募集資金的國藥,先后鯨吞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和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業內人士認為,吸收中生集團的生物資源優勢、上海醫工院的科研資源、中出服的國際平臺,無疑讓已坐擁完善商業網絡的國藥如虎添翼。
收編中生集團、上海醫工院等填補了國藥集團在醫藥科研和制藥工業領域的大量空白,使其產業鏈得以延伸。“但對于這家以醫藥商業為主的企業來說,產業鏈延伸式的并購將不是其重點,以渠道為目標的醫藥商業并購才是國藥策略的重中之重。”天相投顧醫藥行業分析師彭曉指出,“國藥集團也因此充當了醫藥商業并購大潮的主導者。”
而國藥之所以有如此雄心,顯然是看到了自身在醫藥商業競爭中的優勢,以及對終端重要性的清醒認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宋志平指出,流通體制對醫藥市場發展至關重要,國藥作為全國流通體系的主渠道,要在這一次新醫改中充當主力軍。從國藥的戰略來看,其主要目標就是全國布局、一網打盡。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國藥在商業領域展開了來勢洶洶的擴張行動。公開資料顯示,僅2010年,國藥控股就完成了24項收購交易,包括3項增持項目。在這一年,國藥對地方商業龍頭展開大收購,先后在山東、廣東、南京等多個省市收購山東國大仁和堂藥房、大連國大一致美羅大藥房、南京國盛藥業、安徽天健國藥堂多家零售連鎖企業,與此同時還進行了東進黑龍江、西闖陜西等一系列商業動作。
2011年國藥在商業領域繼續迎來并購高峰,僅1月份國藥控股就完成12項收購交易。2011年4月,國藥控股更以配股方式集資34億元,用于擴大醫藥分銷及零售網絡。今年4月,國藥旗下一致藥業亦公告稱,將肇慶和廣西梧州的兩家醫藥分銷公司納入麾下。日信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陳國棟指出,從其并購的標的看,國藥不斷將商業網絡下沉到地級市的趨勢十分明顯。
一系列的并購舉措令國藥受益匪淺,國藥控股公布的2011年業績顯示,其營業收入已經突破千億大關,為1022.25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47.65%,毛利按年升43.16%至83.55億元。國藥控股總裁兼執行董事魏玉林在2011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并購的高峰期已經過去,預計國藥控股今年的并購總量將不超過去年,并購開支亦將少于去年的27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在經過兩年多的并購高潮之后,國藥已意識到應該稍作休整,理順如此多的并購資源后再度出發。
諸侯奮起征戰
在國藥控股加速全國布點的同時,醫藥行業三大巨頭的另外兩家,華潤醫藥、新上藥亦不甘寂寞,頻頻馳兵南征北戰開疆擴土。
對于華潤醫藥這樣一家依靠并購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醫藥央企而言,在國藥發起的凌厲攻勢之下重拾并購利器奮起反攻并不出人意料。
自2010年起,華潤醫藥通過全資收購北京醫藥集團,控股蘇州禮安醫藥有限公司,兼并河南愛生醫藥物流有限公司,組建山東北藥中信醫藥有限公司等多重方式,逐步建立了以北藥為核心的醫藥商業王國。華潤醫藥以10億元的資金收購蘇州禮安,更被看作是首次跨過長江以南,正面和新上藥進行“貼身肉搏”的開端。
但與國藥有所不同的是,華潤醫藥的并購策略更傾向于全產業鏈的延伸。去年9月底,華潤三九公告稱,以4.04億元收購華潤北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本溪三藥、合肥神鹿、雙鶴高科、北京北貿4家公司100%的股權;隨后又于今年花6億元拿下廣東順峰藥業;此外,華潤還將大輸液專業化制藥公司上海長征富民金山注入雙鶴藥業;并將東阿阿膠持有的湖北金馬醫藥有限公司65%的股權轉讓給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舉措表明,華潤醫藥已開始對其龐雜的并購資產進行整合,未來華潤醫藥產業將可能以華潤三九為主體打造中藥平臺,以雙鶴藥業為主體打造化學藥平臺,以萬東醫療為主體打造醫療器械平臺,醫藥流通方面則是北京醫藥和安徽華源為主,保健品平臺則為東阿阿膠。”陳國棟指出,“這使得華潤醫藥在國藥和上藥的南北夾擊之下進一步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同時也是其整體上市的必經之路。”
占據上海地區優勢的上藥集團顯然也不甘人后。上藥在H股成功上市之后,上藥集團表示其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并購發展和調整結構。在醫藥工業方面,公司擬通過收購上藥集團抗生素業務和相關資產以及其他非上藥集團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醫藥工業優質資產,實現現有產品和產品線的擴張。在醫藥商業方面,公司擬通過戰略導向對外并購在環渤海、華東及華南地區建立區域營運中心,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完成主要市場的戰略布局。
自新上藥整合以來,通過合資、收購、增資等多重運作方式,進一步將華南、華北等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其北伐南下的全國野心顯露無疑。
而上藥醫藥的最大手筆無疑是以總額近40億元收購中信醫藥。業內人士認為,上海醫藥此舉是對華潤醫藥收購蘇州禮安南下的一次有力反擊,華潤和上藥之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但這一次高溢價并購遭遇了“國有資產流失”舉報,被指涉嫌利益輸送,上藥副總裁葛劍秋因此事辭職,董事長呂明方也就此下臺。分析人士認為,上藥并購擴張策略或因此轉向,對于華潤醫藥來說或許提供了一個“反超”的機會。從2011年的業績上看,排位第三的華潤醫藥的規模與老二上藥集團相差無幾。
政策資本驅動
對于醫藥巨頭們掀起的這波并購圈地高潮,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公共融資部總經理曹明認為,這與醫藥巨頭們渴求做大規模的主觀訴求分不開,同時也與政策和資本的合力推動密不可分。
年初出臺的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再一次明確將進一步促進醫藥工業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并提高產業集中度,指出力爭到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達到5個以上,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個以上,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0%以上。
而去年出臺的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提高藥品流通行業集中度,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元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截至目前,國藥控股2011年的營業收入已經突破千億,成為“千億俱樂部”的首名成員。
曹明認為,政策力撐行業走向集中,正反映出當前醫藥行業的內在結構需求,在藥品降價、新版GMP推行、新醫改推進等一批政策的合圍之下,一批中小醫藥企業此前存活的基礎已經松動,其生存的環境大不如從前,這為巨頭們展開并購提供了資源。
有學者指出,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醫藥行業整合勢在必行,行業龍頭企業將會在政策鼓勵下加強重組力度。但考慮到高昂的收購成本和銀根緊縮,醫藥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如果沒有手握充裕資金,要想在并購方面有大動作恐怕將有心無力。
但接踵而至的上市高潮讓醫藥行業成為最不差錢的行業,這同時也解決了新老貴族們大快朵頤進行并購的資金之虞。記者從證監會公布的資料統計,截至今年2月份,就有38家醫藥企業排隊等候上市。
陳國棟指出,國藥、上藥在并購市場上如此攻勢凌厲,顯然與其在H股成功上市,手持大量資金有關。民營企業九州通在成功上市之后,也加快了并購擴張的步伐,開始與國藥、上藥、華潤醫藥等三大商業巨頭爭奪地盤。而華潤醫藥一旦H股上市成行,國內醫藥并購市場勢必又將刮起一陣疾風驟雨。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拼圖”游戲中,并不是跑得快就能拿第一,還要看誰拼得更好。這就要求主并購者對于并購標的需有所選擇,既要符合企業的發展定位和戰略目標;同時其體量又在主并購者把控的范圍內,不足以威脅主并購者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更需做好并購后的資源整合工作,用有限的資源為企業拼出美好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