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目前已在全國29個省區市(除海南和西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布局,共有從業人員13575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專職技術轉移人員,技術轉移業務重點為綜合性技術轉移服務和涉及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農副產品深加工、紡織、煤炭、軍工等領域的專業性技術轉移服務。”科技部火炬中心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
2008年,為深入推進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實施的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科技部啟動了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4年來,已培育202家服務能力強、技術轉移模式突出、信譽良好、行為規范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帶動了區域與行業技術轉移服務能力的提升,為促進技術轉移,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部火炬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的深入推進,以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為龍頭和骨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技術轉移體系日趨完善,將為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探索多種模式
據記者了解,在202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中,有高校所屬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50家,其中近80%的高校列入國家“211工程”;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所屬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59家;具有部分政府職能的開發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類型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63家;以企業性質獨立開展技術轉移業務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5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類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5家。
正是由于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類型多樣,決定了技術轉移模式的多樣性。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實踐,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根據自身優勢及特點,逐步探索出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技術轉移模式。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為6種模式:一是產學研合作模式,即整合高校科研優勢,策劃組織多學科交叉、多梯隊組合的攻關模式,通過與高新區、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企業建立不同層次的技術轉移長效機制,承擔重大產學研項目的轉移轉化;二是公共服務平臺模式,主要特點是在產業集中度較高或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的地區構建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開發、試驗、推廣及產品設計、加工、檢測等服務的公共技術支持系統;三是技術引進集成模式,通過引進國內外關鍵技術進行技術集成和二次開發,形成成熟的工業化技術,再將創新成果優先轉讓給國內企業;四是中試培育推廣模式,即對實驗室小試成果進行熟化及孵化,完成技術中試和市場中試后再向市場推廣應用;五是軍轉民模式,即整合軍工企業、地方地府、民用企業與其他創新主體的優勢資源,以開放合作和資源整合為重點,構建以軍工技術綜合優勢為依托、企業為主體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六是院地合作模式,依托中科院強大的專業研發優勢,鼓勵與地方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形成上下聯動、合作競爭的院地合作工作體制,逐步形成“實驗室—中試孵化—工程化推廣—生產基地”環環相連的創新鏈。
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凸顯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開展4年以來,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充分顯現,對于我國構建創新體系、提高公共財政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提升企業和區域創新能力及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創新,政策持續支持效果顯現。通過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和培育,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總體服務能力得到提升。截至2010年年底,共促成技術轉移項目316602項,成交金額790億元。其中,促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9184項,成交金額139億元;促成國家公共財政投入項目的轉移轉化5788項,成交金額57億元;促成國際技術轉移項目1480項,成交金額50.9億元;服務企業104397家/次,解決企業需求112285項;獲得發明專利9864項、版權1897項、商標權57項。
2010年,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從各級財政獲得的計劃項目經費約18億元,全年總收入為78億元,其中技術性收入達44億元,占56%,人均技術性收入32萬元。4年來,國家火炬計劃環境建設項目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支持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422家/次,累計支持金額達2.8億元。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帶動了地方技術轉移體系的全面構建,使技術交易進一步活躍。陜西、安徽、南京、深圳、寧波等省市制定了技術市場條例、技術轉移機構認定管理辦法等促進技術轉移的相關政策,開展了省級技術轉移行動,制定了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設立了專項資金對技術交易、技術轉移、公共技術平臺建設、軍民融合產業等給予經費補助和獎勵;認定了一大批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全國已形成國家、地方技術轉移機構兩級梯隊;20余個區域和專業技術轉移聯盟成立并獲得進一步發展。地方技術轉移體系的逐步完善為構建區域產業鏈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帶動了技術交易的進一步活躍。2011年,全國成交技術合同256428項,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4764億元,增幅為21.9%。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加速了國家高新區的要素集聚,為企業成長創造了良好環境。依托高新區創新資源集聚、科技型中小企業密集的優勢,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技術交易機構,以技術交易、孵化轉化為主要手段,建立了研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實現了科技成果向高新區的集聚,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創新、創業孵化、技術轉移等服務,充分發揮了園區內外各創新主體在技術轉移不同階段的促進作用。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工作引領我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的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方向。如上海新生源醫藥研究有限公司面向生物醫藥產業,依托國家重點生物科技園,在張江藥谷、武漢光谷、泰州中國醫藥城完成新藥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在藥物研發的不同階段給予資金、人才、技術支持和服務,形成了面向全產業鏈的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規范化、標準化、模塊化、平臺化的新藥產業化服務模式。“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在技術轉移的實踐過程中,由提供綜合性技術轉移服務逐步向突出專業化服務特色轉變,在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方面開展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引領我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的發展方向。”科技部火炬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