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麗:芯片注滿報國情
中國虎網 2006/5/22 0:00:00 來源:
未知
她,留學美國,生活優裕,卻不愿留在異鄉做“祖國建設的旁觀者”,毅然舉家回國創業。兩年迄今,把一個只有6個教師的低起點學科發展為全軍生物芯片重點實驗室,榮膺全國首批優秀骨干教師、廣東省十大杰出留學青年回國創業之星。她就是南方醫科大學 原第一軍醫大學 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長,華南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主任馬文麗教授,學校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我在祖國建設中不是旁觀者,而是主人”
1994年,畢業于協和醫科大學的馬文麗博士和丈夫雙雙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分子生物學專業的博士后研究。在美國,她享受著優厚的薪酬、優越的科研環境。然而,當馬文麗博士接到母校第一軍醫大學學科建設急需人才的信時,毅然于1998年初舉家回國。
馬文麗告訴記者:“我在國外干得再好只是個高級打工者,最多就是加薪,找不到主人翁的感覺。回國后,學校給了我更大的舞臺,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創新,去成就事業。”6年來,雖然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但馬文麗從未后悔當初的選擇,因為她知道自己在祖國建設中并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主人。
“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
回國后,馬文麗很快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同時被任命為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及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34歲的她成了全校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
然而,擺在她面前的卻是一個“爛攤子”:人才流失嚴重,33名編制中有17位博士先后出國或外出學習不歸;教學和辦公條件極其簡陋,資金短缺。關鍵時刻,丈夫鼓勵她:“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我們手里有核心技術,不怕干不起來。”
她選擇了國際前沿的高新技術研究課題———基因芯片技術作為學科主攻方向。回國后的第一個大年三十,她在實驗室加班至凌晨3點,準備回家時才發現實驗室鐵門已被反鎖。長夜漫漫,寒氣襲人,她只好不停喝著用電爐燒開的熱水,暖暖身子,直到天明。
經過6年多的艱苦創業,馬文麗教授終于將學科從剛回國時沒有科研經費,僅有幾百元的教學經費,發展到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基因芯片項目的首批資助,承擔國家、軍隊、省、市重大科技攻關課題12項,經費達5000多萬元;從一臺幻燈機都沒有,發展到擁有數千萬元設備的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從原來老教授眼里中專水平的學科,碩士點都難以維持,發展到博士點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物芯片重點實驗室,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原計劃10年的學科建設目標。
“讓基因技術造福每一個中國人”
說起馬文麗,不能不提起她最輝煌的一頁———2000年3月,馬文麗首次運用一種新的基因片斷擴增技術,率先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塊應用型基因芯片,并巧妙地運用新技術來降低成本。
基因芯片的開發應用,將在環境污染、動植物檢測、器官移植、產前診斷、藥物篩選、藥物開發等方面展示出廣闊的前景。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實現對生命的微觀調控,將可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馬文麗舉了個簡單的例子 腫瘤疾病在形成腫瘤之前,先是引起細胞基因的改變,如果能在這個階段檢測出來,及早用藥,腫瘤就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早期治療。“我相信基因技術最終會造福每個中國人!”
在非典流行期間,作為廣東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領導成員之一,她帶領課題組人員日夜加班,經過3個多月的日夜苦戰,成功研制出SARS早期診斷芯片及SARS基因檢測試劑盒,并進入國家藥監局的報批程序,為SARS的早期基因診斷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手握8個國家專利、其中3個是基因芯片核心技術專利,馬文麗對未來有很多計劃,比如想把基因芯片應用到艾滋病的窗口期檢測,想把基因芯片實現產業化,這將是她未來5年的最主要工作。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