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6/4 0:00:00 來源:
未知
廣州市荔灣區投入經費7000萬元/年,對社區醫院實行“收支兩條線”,醫護人員工資待遇不與藥品銷售掛鉤,基本工資與醫生的職稱、學歷和工齡有關,而績效工資要綜合其治愈患者數量、醫院考核、群眾口碑來核定。該區逢源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年的接診數量平均每月只有千余人,今年接診數量已攀升至每個月4000多人。如今副高級職稱的醫生、護士的月收入基本可以接近9000元,初級職稱的月收入也過了4000元。(5月16日《南方都市報》)
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擠,是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發展社區醫院,被視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社區醫院因工資低而留不住人才,因水平低而留不住患者,成為困擾社區醫院發展的難題。廣州市荔灣區社區醫院的變化,無疑令人鼓舞,也讓人深思。社區醫院要活下去并發展起來,必須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政府財政必須加大投入。社區醫院藥品零差價,以藥補醫在這里畫上了句號。而醫療技術服務的價格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否則,花同樣的錢,大家何不去大醫院享受更高端的技術服務?如此,維持社區醫院正常運轉和醫護人員正當收入的資金從哪來?只能從政府財政的投入來。只有政府投入改善社區醫院的基本硬件設施,患者才會樂意到社區醫院來;只要有政府投入保證醫護人員的合理收入,人才方能逐漸聚集而不是繼續流失。新聞標題《荔灣社區醫生月入9000元》,其實是副高級職稱的醫生、護士才能拿到,初級職稱的只有4000元。按照現行的職稱評定體系,社區醫院的副高以上職稱的醫護人員絕對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都是中初級。在廣州的中心城區,4000元的收入有多大的吸引力,依然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其次,社區醫院必須錯位發展,走出特色。搞規模,拼技術,社區醫院絕對不是綜合性醫院的對手,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行。對于社區醫院來說,一是做好常見疾病的預防保健工作,二是將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區。感冒發燒,頭疼腦熱,如果社區醫院能及時介入,患者何必去大醫院排隊受罪?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病患者,除非病情有變化,用藥都是相對穩定的,日常的維持治療和病情監測,應該是社區醫院能夠勝任的范圍。定位正確、準確,社區醫院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長久地生存和發展。
社區醫院發展壯大并承擔起相應的醫療責任,必將成為整個社會的“減壓閥”——減輕大醫院不堪重負的壓力,緩解百姓看病難的壓力,繼而化解日益尖銳的醫患矛盾,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