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的“前世今生”
“皮鞋膠囊”事件剛剛消停,坊間又有“甲醛白菜”、“藍礬韭菜”現身。
面對時而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人們渴望一種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有機生活。這個概念,當由“有機食品”演化而來。然而,什么是有機食品?它與我們過去常常提到的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有啥不同,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并準確地區分開來。
對此,不妨先從“有機”說起。
神秘的“生命力”
自13世紀以來,首先出現在英文里的“organ”,指的是風琴之類的樂器,后來,又延伸指活的生物中任何一種能夠完成特定工作任務的結構,如心、肝、肺和皮膚這些器官。由于大多數生物體都可視為一同發揮作用的許多器官的集合體,所以,通常就把生物叫做“organism”,即“有機體”。
及至19世紀初,人們業已認識到,只是在活組織中才能發現的化學物質,與在非生命世界中到處都能發現的化學物質差異極大。1806年,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最早提出了“有機化學”這個名稱,并首次以“有機物”指代生物體的分子化合物,而以“無機物”指代非來源于生物體的化合物。
貝采利烏斯設想,在有機界,存在神秘的“生命力”參與化合物的生成,并且斷言:只有活組織才能制造有機化合物。這便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有機物這種復雜而又神秘的物質,屬“有生機之物”或“有生命之物”,只有在一種非物質的“生命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而不能在實驗室里用化學方法合成。
可是,1828年,貝采利烏斯的學生、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未利用任何活的或死的組織,只是把氰酸銨加熱就制成了一種典型的有機化合物——尿素,從而打破了事關有機化合物的生機論。
不過,對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做出區分還是有用的。因此,從1860年起,有機化合物被定義為所有含碳原子的化合物(個別簡單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例外),而無機化合物則是指其分子中不包含碳原子的化合物。相應地,有機化學通常就是指研究含碳化合物的科學。人們逐漸認識到,碳元素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元素,因為由碳原子組成的鏈或環構成了有機化合物的骨架,而有機物又是構成生物分子和生物體的材料。
如今,“有機”就其對應之英文“organic”來說,有一個特別的意涵,指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過程或產物。“Organic”還可以有以下幾種生物學上的含義:是物體與生俱來的基礎構成物;代表生命體的特性或概念;是一種自然且循序的發展過程;是一種由大自然的元素自然結合而呈現出的組織現象。
何為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是英文“OrganicFood”的直譯。美國農業部下設的有機食品管理機構,于2001年對有機食品的生產方式給出了如下界定: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注重水土保持及環境保護。而有機肉類、禽類、雞蛋、奶制品等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抗生素或生長激素。有機食品也不允許使用傳統的殺蟲劑,不允許使用合成肥料及污水污泥灌溉,不經生物工程或電離輻射加工。
因此,大致可以這么說: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指根據國際或者國家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
標準生產加工,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
有機食品的興起,反映了人們對于農產品生產的重新認識,是近年來人們追求天然、綠色、健康飲食生活的一個延續和升華;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廣泛使用化肥、農藥的不安,以及試圖通過食用安全的、健康的食品來擺脫這種不安的心理和愿望。
在國外,過去所講的“健康食品”,通常是指能夠改善人體健康狀況的食品;“天然食品”,一般是指加工程度很小,不含人工合成的色素、香料、防腐劑及添加劑的食品。在我國,蔬菜、水果、蛋類、肉類和奶制品按其安全、健康標準,從低到高依次稱為“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三個類別。
“無公害食品”由政府推動,是對食品的一種基本要求:農藥殘留、重金屬和有害微生物等衛生質量指標均不能超標;“綠色食品”則彰顯其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比如限量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合成物質,分為A級和AA級兩種。
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有機產品》國家標準要求: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生產、加工單位或者個人,從事有機產品銷售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生產、加工、包裝、運輸、貯藏和經營等過程中,按照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相關辦法的規定,建立完善的跟蹤檢查體系和生產、加工、銷售記錄檔案制度。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產品,不得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產品”、“有機轉換產品”和“無污染”、“純天然”等誤導公眾的文字表述。
此外,有機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產品,可以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字樣;有機配料含量低于95%且等于或者高于70%的加工產品,可以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配料生產”字樣;有機配料含量低于70%的加工產品,只能在產品成分表中注明某種配料為“有機”字樣。
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均屬政府認證,是國家唯一標識(農業部農
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無公害農產品,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綠色食品)。而有機食品標識則完全放開,并不統一,屬
企業對企業的認證——每個認證組織標識都不一樣,目前我國有30多個有機食品認證組織。
“奢侈”的消費
在農藥和各種激素、食品添加劑泛濫,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今天,富裕起來的人們將視線更多地投向了有機食品。與之關聯的有機耕作或者說有機農業,由于生產過程可靠、安全度高、受污染小,大受都市高收入人群追捧,漸漸地興旺起來。
不過,由于有機食品和有機耕作一樣,都需要對自然過程進行了解和利用,既費事又費神,所以,相對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而言,處于食品安全等級最高位置的有機食品,受生產成本大、產量低等因素影響,其價格難免高高在上。對普通家庭來說,有機食品多少還是有些“奢侈”。
說來也真是好笑,時光倒退六七十年,大家普遍吃進肚子里的,難道不就是“天然”或“有機”食品嗎?不知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幾千年來人體對食物的基本需求一直都沒有改變,但獲得食物以滿足人類胃口的手段卻越來越多。
上個世紀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伴隨著現代化學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食品加工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們在享盡口福的同時,也開始面臨越來越復雜的食品問題,并生發出越來越多的困惑與疑慮。隨之出現了兩種沖突激烈的農業生產觀點:一種是傳統的有機方法,崇尚回歸自然,注重在農作物種植及家畜養殖中使用天然材料;另一種是新派的現代方法,主要利用各種化學成分的合成肥料及殺蟲劑,借以提高生產力。
后一種方法在今天,似乎已呈難以遏制之勢。相形之下,前一種方法則顯得稀罕,且操作條件十分苛刻。例如,采用有機化方法養殖禽畜,養殖場要遠離喧囂、空氣清新,家畜和家禽均以有機食物為飼料,并在戶外自由放養,不能喂同科動物的制品,也不能強迫喂食,也不會被注射抗生素、激素或除疫苗以外的藥物來抵抗疾病。以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畜禽肉質好、味道鮮美,但成本很高,產量也不大,非一般消費者所能承受。
問題與爭議
在有機食品運動開展較早的美國,有機食品和有機種植技術事實上一直存在爭議。
一些人認為,并沒有充足的科學證據表明有機食品比非有機食品更安全,這兩種食品在營養價值上其實差別很小,甚至沒有差別;更有人在權威雜志上撰文聲稱:有機食品運動實際上是利用“威嚇和偽科學”誤導公眾,以使他們相信食用傳統食品不安全。
有機耕作方式的批評者,并不認同有機耕作相對于傳統農業的種種好處,反倒對其偏小的規模和低下的效率嗤之以鼻,對有機食品推崇者所強調的有機食品無殺蟲劑這一優點也提出質疑。在他們看來,相關的法律
法規已經對殺蟲劑的用量做出嚴格限制,傳統食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完全不必擔心農藥殘留會造成什么不良影響。因此,花高價購買有機食品不值當,也毫無意義。
而有機食品在國外最不讓人放心的一點,就是其中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大腸桿菌O157:H7,它所引發的疾病,則是世界各國中最常見的食品相關疾病。傳統農作物種植時所施加的殺蟲劑,通常可以有效殺滅這類病原體,但“純潔”的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卻沒有這道工序,更別提有機農場慣用牛糞作肥料,牛糞中常常攜帶大量的大腸桿菌O157:H7。此外,有機食品生產過程的管理、產品的檢測、標準的認定,都不太好把握。
“在支持和反對有機食品的人當中,都有一小部分狂熱者過分夸大他們的觀點。”美國學者大衛·E·牛頓在一部專著里給出了這樣的評述。他指出,盡管可以制定各種政策支持或反對有機耕作及有機食品的銷售,但目前來看,不管是爭論的哪一方,都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因而在英國,利用廣告宣傳有機食品對
健康的好處是被嚴格禁止的。
在我國,也有學者提出:有機食品只是富人的食品,如果中國只發展不施化肥、不用農藥的有機農業,也許只能養活5%的人口。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到追求生態完整與環境友好的生態有機農業的發展中去,這才是解決食品安全、農村生態和“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符合農業人口過于龐大的國情。
不管有著怎樣的爭論,但一個事實是:近些年來,追求安全、健康飲食的消費心理,一直在推動有機食品消費的增長。據統計,自20世紀中期起,美國有機及天然食品的總銷量以20%多的年增長率速度增長,歐洲大體也是如此。在中國,有機食品也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且增勢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