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6/13 0:00:00 來源:
未知
國家
中醫藥管理局日前發布《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未來將通過加大投入和建立完善中醫藥投入保障機制,打造一批知名中藥企業。按照中醫藥管理局的預期,“十二五”期間中藥工業將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長,2015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將在2010年3172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實現超過559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規劃》為中醫藥事業吹響了發展的集結號,實現將科研成果轉變成為治療大病、慢性病、疑難病確有效驗的藥物,是“十二五”期間中藥創新的重要方向。
創新落差
201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教授憑借青蒿素相關研究捧得美國拉斯克獎,再一次點燃了人們對中藥創新的熱情。但令人尷尬的事實卻是,在青蒿素之后40年間,沒有出現第二個能與之媲美的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在隨后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中藥新藥研發與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中藥創新與現實成果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據李連達介紹,截至目前,我國擁有中藥研究機構111家,中醫藥大學34家,中醫院3164家。截至2008年,中醫藥共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92項,其中一等獎一項;科技發明獎8項,但取得的重大創新突破少,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少。此外,在中藥安全性、有效性、質量控制方面,我國雖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進展,但并未取得國際公認。
李連達認為,目前中藥研究工作一是學術上繼承不夠,發展不夠,創新更不夠;二是相對保守、落后、封閉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此外,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非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呈現出論文多、獲獎多、解決問題少的怪現象。有些研究是為了出文章、評成果、評獎、評職稱……各種各樣的目的干擾使研究偏離了原有的方向,有些文章成了垃圾論文,脫離實際,脫離臨床,不能解決臨床需要的治療問題。
北京大學藥學院屠鵬飛教授認為,可從兩個領域尋求創新中藥的突破。一是有效部位新藥。中藥有效部位是經過篩選確定的某一中藥或復方中的各類有效成分的組合。有效部位新藥既具有中藥多成分、多靶點的作用特點,符合中醫藥理論;又經過精制,除去無效成分,提高療效,降低服用劑量,達到化學成分清楚、質量易控的目的,符合中藥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是中藥創新藥物研發的主要方向。
二是中成藥二次開發。屠鵬飛認為,名優中成藥的二次開發是中藥創新藥物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簡單的改變劑型或改變工藝,而是應該在“精、新、效、優”四個字上做文章。“精”是指精制,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服用劑量,盡可能地將其研制成為有效部位的新藥;“新”是指劑型新,即根據疾病治療的需要,提高中藥的制劑水平;“效”是指通過二次開發應提高藥物的療效;“優”是指質量優,即極大提高藥物的質量標準,所建立的質量標準能夠有效地控制產品的質量,保障
藥品穩定性和批次間的一致性。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