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頒布一周后,近日財政部、國稅總局宣布延續對醫藥等行業廣告費等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的優惠政策。多位醫藥行業人士表示,伴隨著十二五規劃對2015年中醫藥醫療資源和服務具體目標的逐步落地,各類品牌中藥及現代中藥上市公司將進入黃金發展期,有上游中藥材資源及具備較強現代制藥工藝及品牌拓展能力的企業有望強者恒強,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近期的中醫藥行業可謂利好連連。
6月5日,《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正式印發,對2015年中醫藥醫療資源和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如“力爭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級中醫醫院,70%的縣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9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0%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科、中藥房”,“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爭取超過5.5 億人次”。規劃指出到2015 年,我國中醫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5590 億元人民幣,預期年均增長率為12%。這些具體目標將推動各級政府擴大中醫藥的服務渠道,為中藥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持。
5月末,商務部首次發布中藥材重點品種流通分析報告,初步建立中藥材重點品種流通分析體系,從側面證實了中藥材流通市場的發展勢頭迅猛。“我們認為,政策的風向標已開始發生轉變,從扶持和規范整個中藥產業鏈及經營環境向重點解決居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刺激行業需求釋放的方向轉變。”某券商研究員表示。
盡管中醫藥行業收入僅占我國醫藥行業總收入的約30%,但在西醫的強勢地位下,中醫藥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發展勢頭力超西醫。華泰聯合證券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近年來中醫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復合增長率為24%,超過行業均值23.52%;中醫院就診患者增速保持在9%-10%水平,高于綜合醫院;中醫院病床使用率也從2005 年的65%快速上升至2009年81.58%,雖然低于綜合類三級醫院的病床使用率,但增速明顯。具體到中藥的生產和銷售上,2011年全國中藥飲片(即對中藥材進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產業營業收入達853.72億元,與2006年相比復合增長率達到35%以上;中成藥實現產量242.6萬噸,相比于2003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8.78%。
中醫藥產業的高速成長有著契合于當下需求的強大內在動因。中醫注重治本,重調理、重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態及各項身體機能,中藥取材天然,毒副作用及耐藥性小,尤其適用于慢性疾病及專科用藥,并且診治費用相對低廉。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基層醫保條件薄弱、養生保健需求大量涌現的情況下,中醫藥診療需求進入井噴期。同時,縱觀國際中藥市場,我國傳統中藥資源總數多達1.3萬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三大類,其中商品中藥材1200種,為中藥出產大國。但至2010年,我國僅占有國際中藥市場的5%市場份額,并且70%為初級中藥飲片。而日本生產原料70%來自中國,在國際中藥制劑市場中卻占有80%的份額,韓國及他們國家占有另外15%份額。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中藥產業的發展潛力都不容忽視。
與西醫體系不同,傳統中醫的診斷成本較低、診療的個性化較強,而中醫藥產業化的主要瓶頸集中在對傳統中醫體系的突破上。目前A股市場上品牌中藥及現代中藥類上市公司中,那些通過對上游產業鏈延伸控制中藥材品類與成本、保障中藥材質量,與此同時能夠不斷進行全產業鏈技術創新,突破中藥現代化瓶頸,以及持續加強品牌建設,憑借品牌優勢延伸中藥價值產業鏈的公司有望在本輪快速發展中首先獲益。
醫藥品牌天生具有健康基因,具有健康、嚴謹、高技術含量、功效顯著、可信賴的品牌形象,而中藥又具有天然性、辯證性、重調理補益等特性。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較易于突破純藥束縛,有效擴大品牌價值覆蓋面,實現市場增容。如精華制藥生產的季德勝蛇藥片即出產了衍生品如花露水、止癢噴霧劑等,東阿阿膠出品了阿膠系列保健產品,市場空間潛力巨大。而一些具有獨特原料及配方的品牌中藥企業同樣也不可忽視,如作為我國國寶級的珍稀中藥材――烏靈參價值唯一的開拓者的佐力藥業,其烏靈參的產業化才剛剛起步;而奇正藏藥生產的消痛貼膏療效優勢明顯,在骨科止痛藥中保持排名第一。這一類企業有望將成為中醫藥產業黃金發展期中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