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7/3 13:42:00 來源:
未知
給腦血管瘤治療上“雙保險”
2012年06月06日09:16醫藥經濟報作者:黃靜芝 不久前,大型醫療電視劇《心術》終于落下帷幕,由于將故事背景設置在神經外科,使得不少觀眾對于原本相對陌生的開顱手術有了直觀的認識。劇中,主刀醫生在手術顯微鏡、神經導航等高尖設備的輔助下,全神貫注于刀尖上毫厘的移動,只為在血管、神經叢生的腦中精確定位出病灶再一并予以根除。
正因為開顱手術具有不同于一般手術的高風險性,使得微創介入應用在近年的神經外科治療上備受推崇。以顱內動脈瘤為例,整個介入治療過程無需打開顱骨,且治療范圍較傳統手術寬廣,術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2天,7天左右即可基本康復。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馮文峰告訴記者,介入治療雖有諸多優點,但對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操作水平要求相對較高,治療費用也相對昂貴;更為重要的是,開顱手術與介入手術是兩種互補手段,因此患者所適用的術式并不絕對,這也對診治醫生及其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選擇介入技術與開顱手術經驗同等豐富的治療隊伍,相當于打上“雙保險”。
提倡個性治療
在腦血管意外中,顱內動脈瘤是僅次于腦血栓與高血壓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但直至前年,著名笑星趙本山險些因顱內動脈瘤送命,該病才開始引起公眾的重視。
事實上,這種長在動脈上的“瘤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腫瘤,而是局部發生病變的動脈壁,經長期的血流沖擊所形成的囊性膨出。而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會導致嚴重的顱內出血,使患者轉瞬間便危在旦夕。
動脈瘤出血后,理論上應及早造影明確診斷,盡快手術夾閉動脈瘤,以防止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但這種方法因手術創傷及總體風險較大,正逐漸為血管內介入治療所取代。相關資料顯示,在歐洲,超過80%的動脈瘤患者選擇血管內介入進行治療。據馮文峰介紹,后者借助導管技術,在不開顱的情況下可將醫療填充材料填塞到腦動脈瘤位置,構筑起一道阻止血液流入動脈瘤的人工“屏障”。
相較于傳統夾閉術,介入術相對安全,但穩定性卻較差,復發率高達10%~30%,再治療率約17.4%?!敖槿胄g的缺點可以由外科手術來彌補,同時具備兩種動脈瘤治療能力的醫院,更有利于對復雜疑難的動脈瘤展開治療。”馮文峰指出,國內絕大多數治療中心仍依靠單一的治療手段,能兼施動脈瘤栓塞術和開顱夾閉術的醫生并不多。
“一個神經外科醫生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兩種治療方式的特點及技術,就能根據患者情況,在比較二者優劣后作出取舍,進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瘪T文峰表示,南方醫院神經外科由同一組醫生負責開展栓塞術和開顱夾閉術,也是出于增強顱內動脈瘤綜合處理能力的目的。
向“高尖”靠攏
早在1917年,現代神經外科奠基人HarveyCushing就提出“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必須精細準確,手法細膩,要盡力保護腦組織”等概念,這可以認為是最早期的精準神經外科理念。20世紀60年代以后,得益于顯微外科技術、CT及MRI影像技術、介入治療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的發明和應用,當代神經外科一步步向“微侵襲”乃至“精準”的目標邁進,在涉及大腦功能區的手術方法上也有了明顯的改進。
上一頁12下一頁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