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7/30 13:41:19 來源:
未知
上流傳的“種種吃了會中毒”的部位,是否真有如此功效呢?

海鮮死角吃不吃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網上“不能吃”名單很詳實
在網上,你可以很輕松搜到一堆這樣“海鮮不能吃”的話題,它們有的用科學語言來表述:“魚體腹腔兩側有一層黑色膜衣,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濃的部位,含有大量的類脂質、溶菌酶等物質。蟹心、蟹胃、蟹腸、蟹鰓等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都不能吃。”“蝦線是蝦的呼吸道,有臟東西,不能吃。”“螺螄的尾部為排泄物,不能吃”……
縱觀這些不能吃的水產品“死角”,也有人提出了相反意見:你們太講究了,長在海邊的人,一手拿塊玉米餅子,一手拿著鉤子蹲在礁石上,邊敲著剛逮著的牡蠣邊吃,哪里還管它有什么黑綠色的排泄物呀,吃對蝦時也不會挑蝦線照樣吃得很美味,一般像蟶子、海螺等用開水煮干凈即可,吃的就是這股鮮勁。
“不能吃”科學依據并不充分
海鮮“欺生”很多人都知道,不常吃海鮮等水產品的人容易產生過敏,不過同樣口口相傳的“挑蝦線、剝魚黑膜、斷海螺尾”等種種棄食海鮮“死角”的經驗之談,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很多營養學方面的專家如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賈健斌等都表達了對這種經驗之談的不肯定,“蟹的鰓扔了,魚腹部黑膜一般都扔了,但究竟是為什么?多數人覺得是內臟器官聚集了細菌和微生物,心里覺得臟,而且口感上也不好吃。”“螃蟹的鰓、腸等內臟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高級配餐師于仁文強調說。
北京飯店行政總廚鄭秀生則認為,“吃螃蟹時碰到六角形的蟹心、三角形的黑膜和緊挨著蟹黃的有點黏糊的晶體狀東西,除了蟹鰓不吃外,其余都沒問題。”
解剖“死角”
不吃“死角”屬飲食習慣差異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質量與標準研究中心主任宋懌
宋懌舉例說,比如說海螺的尾部,很多人不吃,但是也有很多人如在海邊長大的人吃;國外的人吃扇貝只吃扇貝柱,但是我國人吃扇貝是整個都吃下去。還有人愛吃魚鰾……“這純屬飲食傳統、習慣差異。還有個體的口感、感官上的喜好差異。”
飲食習慣也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變,“現在物質水平高了,人們也講究起來,就像以前吃富含膽固醇的豬大腸等,現在人們開始控制自己對膽固醇的攝入量;而以前人們吃蝦并不挑蝦線,尤其是小蝦,也無法挑蝦線,只是因為蝦線里可能有沙,口感不夠好,做出來的菜不好看,而在現在提倡挑掉蝦線。
實際上,吃蝦線對人體究竟有什么危害?臨床上并無證據。而魚腹部的黑膜本身是其內臟保護膜,不去除它食用本身對身體并無害,但是從口感上感覺會差一些,魚肉也不如去掉黑膜后的雪白怡人。”
目前尚無吃“臟器”中毒的案例
“目前并沒有臨床依據和科學研究能證明可能聚集在內臟里的微生物、污染物等會對人體造成多大的危害。”宋懌強調說。而在咨詢了醫院相關的營養師和中國疾控中心方面的專家后,證實了目前為止,并無吃這些“死角”而中毒或造成傷害的案例。宋懌說,如果你對這個部位持懷疑態度,或口感和心理都覺得臟,吃下去心里感覺不舒服,大可不吃。
反方聲音
“死角”能扔掉就扔掉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研究員張堅
海產品的內臟、呼吸器官、排泄器官等本身屬于菌類、微生物等聚集的地方,說“不能吃”有一定道理。
海關在檢驗檢疫進口的魚類時,往往抽查魚的臟器魚鰓處,一般在魚鰓處會有很多代謝物、污染物和細菌,但如果抽查魚肉本身,微生物指標等也達標。動物內臟部分容易聚集大量細菌和毒素,對于海產品中的這些“死角”,沒有什么特別非要吃的,能扔掉就扔掉。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