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2/22 13:20:41 來源:
未知
繼2011年收購安徽、湖南兩家民營醫院后,12月5日,復星醫藥又與宿遷鐘吾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復星醫藥將持有該院55%的股權,這是其在醫療領域拿下的又一個控股優質醫院項目。記者獲悉,該院實有床位500張,今年預計收入逾1.2億元。
事實上,近年來社會資本辦醫明顯加速,企業投資或收購醫院動作頻頻:雙鷺藥業、金陵藥業、千紅制藥、馬應龍藥業、國藥、九州通等企業紛紛向醫療領域延伸。
藥企對醫院的直接滲透是否意味著新一輪的終端為王?“目前,企業對產業鏈延伸的需求很迫切。國家鼓勵社會資本辦醫,醫療市場的“玻璃門”被打開,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醫療需求量更大。”資深醫院管理專家劉牧樵認為,藥企對醫院的控制是另一種對終端的布局。
延伸產業鏈
梳理這些企業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對醫療領域的提前投資布局正成為他們新的想象空間。
從復星醫藥公布的年報來看,2011年公司來自醫療領域的收入幾乎忽略不計;到2012年中期,該板塊業務收入已快速突破7000萬元。復星醫藥醫療服務委員會董事長張新民表示,宿遷市是全國民營醫療機構生存和發展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從整體戰略規劃來說,復星將打造全國性的醫院網絡,通過醫院資源的協同效應來獲得穩定的回報。
“復星醫藥目前投資的重點是國內中等規模的醫院,以備將來為市場提供高端市場化的民營醫療服務。”張新民說。自公司持有美中互利18.5%的股權后,其在2011年下半年收購了安徽濟民腫瘤醫院70%的股份及岳陽廣濟醫院55%的股份。據悉,各省的布點工作正在進行中。
如今,與六七年前的投資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當時處在鼎盛時期的華源集團曾有意接管上海幾家醫院,卻遭到了上海市衛生局的反對。理由是一旦藥企控制藥品的銷售終端,勢必影響到終端市場的公平和良性發展。
“現在政府層面的態度逆轉,鼓勵產業資本介入促進企業產業鏈的延伸。”對此,馬應龍藥業集團董秘夏有章告訴記者,作為我國最大的肛腸系列藥物企業進軍醫療領域,開設肛腸醫院是品牌內涵的延伸,可實現“醫”與“藥”互動。
“我們的戰略目標是通過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經營,打造中國肛腸專科連鎖醫院第一品牌。”經過幾年的摸索,夏有章深有體會。過去,這些企業都是專注于做藥物,現在希望能在診斷、治療等方面多樣化發展。從制藥到治療方案提供商,這種發展模式是戰略整合的需要。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鏈延伸意圖,逐漸明朗的醫院市場開放信號,也使得資本市場對醫院的盈利能力逐漸看好。7月底,金陵藥業斥資近1.23億元受讓68.33%股份,成為儀征醫院的控股股東。此前,天士力集團完成了對公立云南普洱中心醫院的整體托管經營,使其成為天士力大健康計劃的智力支持。
“民營醫院的毛利率基本接近30%,盡管在中國算不上暴利行業,但確實是一個利潤很穩定的業務。而且經營醫院還有另外一大優勢,即較為充裕的現金流,這也是上市公司所看重的。”一位醫藥行業研究員這樣向記者分析。采訪中,很多企業不約而同地對鼓勵社會資本介入的政策感到欣喜。
考驗管理能力
12月初,甘肅省下發《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爭取到2020年,全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實際床位數達到全省總量的20%以上。日前,深圳市宣布,將拿出“十二五”期間規劃新增的6個大醫院項目,通過競投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建成高端三甲民營醫院。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對醫院管理最大的難點仍在于對醫生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這些企業若想取得成功,也必須有相應的強大管控能力;收購的民營醫院即便質地優良,但成本也不低,因此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帶來快速超額回報。”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明認為,相比流通企業而言,制藥企業往醫院布局更謹慎一些。“盡管藥企投資建醫院后更容易熟悉醫院業務、了解病人的需求,對研發新產品也可能會有一定指導,但經營醫院和做藥品銷售還是有較大的差異,制藥公司更加難以避免醫院經營中的一些風險。因為再大的藥企,旗下的藥品品種也有限,難以全部控制,而一部分藥品需要通過采購才能供應,因此藥企辦醫在這方面的整合度有限。”
“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制藥企業辦醫首先就要面臨管理人才缺乏的挑戰。涉及對醫院未來發展的提前定位,以及如何提升服務和技術質量、控制成本費用、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等,還要面臨如何才能長期有效的經營下去等問題,對管理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不僅要懂醫療,還要懂管理、法律、政策等。作為企業,一定要有前瞻意識,在定位層面下功夫。”劉牧樵認為。
業內普遍認為,專業化發展道路將是日后社會資本進入的方向。未來醫療主要看好口腔、眼科、骨科、肛腸等專科品牌醫院,然后成為一個點輻射一個區域。
不過,在業內人士黃東臨看來,“若是純粹的財務投資,需要考慮兩個方面:首先投資醫院不便宜,終端布局有限;其次,病人用藥是醫生根據病情決定,不一定是企業的品牌就用得上,那么銷售額該如何保證?”他分析,從利潤增長來看,愛爾、和睦家等醫院的利潤甚至沒有藥房高;此外,跨國藥企均未向醫院延伸,沒有國內外經驗和數據支持,藥企向醫院的滲透只能作為一種大膽嘗試。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鏈延伸意圖,逐漸明朗的醫院市場開放信號,也使得資本市場對醫院的盈利能力逐漸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