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2/22 13:20:42 來源:
未知
近年來,中藥工業發展迅猛,其總產值年增長率高達25%,2010年達到3514億元,占醫藥工業總產值的28.1%,中藥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此一個大產業,又同時坐擁諸多“民族傳統產業”、“中華老字號”等的美譽,在人們眼里它是“國粹”,但傳統行業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創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未來將加大投入,鼓勵中藥創新。
“十二五”期間,中藥創新成為生物產業的一大焦點。
“雙管齊下”創新開發
“首先在產品創新方面,由于新藥開發的成本高、風險高、難度高,現在更主張老藥新用,而不是盲目開發新藥。”國家藥典委員會副秘書長周福成指出。
例如沙利度胺在1998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作為治療麻風結節性紅斑的藥物重新上市,實現年銷售額超過兩億美元。再比如制藥企業通過對阿司匹林原藥的改造,創造出一種新型衍生物聚阿司匹林,可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被廣泛應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
所謂中藥老品種的二次開發,一般包括技術創新、工藝優化、安全技術創新、獨特技術的專利保護、劑型優化、療效創新、處方優化等。
“我們現在很多藥方子很大,但是按照現代醫學研究,好多藥在里面是多余的,甚至掩蓋了療效,起到干擾作用。”周福成透露,“現在很多處方可以減少藥味,療效更好,可以減少我們的生產成本,叫做減味增效,但是我們很少在這方面探討。還有減量增效,通過工藝優化、劑型優化,給藥方式優化等,每個療程費用降下來了,同時節約資源、降低成本。”
據了解,由于資源不可持續性,很多中藥精方、名方,現在面臨枯竭。目前很多制藥企業在開發“大健康”產業,向其他領域轉型,有些成功者,也不乏由于資源供給矛盾而被迫轉型的企業。
對于此現象,周福成認為:“藥材是醫藥的根本,要重視物質基礎。中藥創新,還要注意開發新的藥用資源,做到雙管齊下。面對傳統的藥物枯竭,我們鼓勵支持人工種植成功的藥品,一次性上了兩個藥品到藥典,較好地解決了資源供給問題。”
早在今年年初,國家相關部門就在網上征求藥品資源替代的意見,對于一些瀕危資源,尤其是臨床應用廣泛、進入國家基藥和醫保的大品種,國家準備出臺相關政策,來鼓勵處方減味或研發替代資源。
“必須抓緊投入研發可替代資源和藥材種植基地。無論是研發機構還是藥品生產企業,在開發中藥選品種時必須充分調研驗證資源存量和可持續供應問題。”周福成表示,“現在國家花幾個億搞資源普查,我認為中藥企業應該密切關注國家中藥資源普查情況,調整產品布局和產品結構。”
“藥物經濟學”創新評估
“藥物經濟學”一詞最早源于美國,主要內容是藥品供需雙方相互作用下的藥品市場定價,以及藥品領域的各種干預政策措施等。
中國藥科大學2010年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在247家制藥企業中,有212 家(占85.83%)未開展過藥物經濟學研究,可見,藥物經濟學普及之路還很漫長。
據周福成介紹,中藥行業之所以要引入藥物經濟學評估方法,目的在于規范市場和降低風險。
他說:“通過藥物經濟學的評估,可以獲知什么是有效的、盈利的,企業可以避免盲目創新。而現在有的老板說重視創新,但實際上資金都放在流通上,發展客戶都舍得花錢,就是在科研投入方面舍不得花錢,引進人才舍不得花錢,所以創新乏力。還有的企業想一口吃個胖子,投進去好幾千萬乃至上億搞新藥,最后血本無歸,把企業拖跨了。”
同時,周福成認為藥物經濟學的引入有助于中藥標準的創新:“中藥藥典做標準創新,要參考藥物經濟學的原理,更注重安全性,要根據《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我們將提出對中藥實施全系統、多元、整體控制。”
“官產學研”創新協同
據了解,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自2012年啟動實施,提出了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協同創新”的口號。
對此,周福成首先站在醫藥商會成員的角度上表達了他的憂慮:“現在協會很多,但是真正有話語權的很少,甚至沒有聲音,只是一般性地組織一下會議,交流交流,客套客套,沒有在管理創新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獻計獻策,創新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像醫藥商會,要把企業界組織起來,要在國家政策調整創新過程中有話語權,要發揮應有的作用。”
此外,周福成還談到創新協同的具體實施:“比如在藥典標準提高過程中,主要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許多專家學者承擔藥典標準提高的課題,最后也獲得國家、省部的科技進步獎,我們也鼓勵主流中藥企業參與到中藥標準提高里面,對所有參與標準提高的企業都給予證明,另外會有許多政策上的優惠。”
可喜的是,今年8月30日,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牽頭,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等7家國內知名大學、科研院所以及中藥制藥企業共同組建的天津現代中藥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標志著在“官產學研”四方協同之下,我國在中藥創新之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