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統計,目前醫生總體數量不足。2011年我國執業(助理)醫師為246.6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為1.82人,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還有較大差距,并呈現結構性失衡。而與此同時,近10年來,我國普通高校醫學專業不斷擴招。1999年,普通高校醫學專業招生數突破10萬,2010年達到53萬。10年來,醫學專業畢業生數已達到300萬以上。
(3月15日《人民日報》)
國內醫生總體數量是多了還是少了?這個問題似乎并不難回答。按照官方給出的說法:目前醫生總體數量不足。因為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千人執業醫師數量上的差距是明擺著的。既然如此,那醫學院校繼續擴招,多培養一些醫生,問題豈不是迎刃而解了嗎?可是,這個問題卻又不那么簡單。不久前,著
名醫改專家李玲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提出,國家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生,只有約10萬人能穿上“白大褂”。可見,每年培養的幾十萬醫學畢業生只有一小部分能找到對口工作,而大量寶貴的高等醫學教育資源就這樣被白白浪費掉了。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一方面,醫生總體數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卻是大量醫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能放棄所學多年的專業無奈轉行。筆者以為,醫學生顯得“過剩”的真正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內醫療市場已經過度飽和,并不需要那么多醫生。
長期以來,諸如“人口多”、“底子薄”這類國情一直都被一些官員、專家用來當做搪塞民眾要求推進各項改革、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擋箭牌。可是,在談論國內醫生數量這個問題時,這些基本的國情卻經常被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干脆閉口不談。要知道,我國只是一個人均GDP只有幾千美元的窮國,其千人醫生數量又怎么可以用人均GDP動輒幾萬美元的歐美發達國家作參照呢?更何況,那些歐美發達國家每年在公共醫療上的投入所占GDP的比例都是我國的數倍,譬如美國在醫療保障上的投入每年就占到其GDP的16%左右。由于這些發達國家的政府在建立全民醫保體系上發揮了主導作用,其民眾的醫療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醫療市場也得以做大做強,醫務人員的收入水平、數量以及總體職業素質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
反觀國內,近10多年來,由于醫學畢業生求職人數太多,醫療機構用人門檻也越來越高,市級以上
醫院基本上已不再錄用本科畢業生。因此,從醫療市場的角度看,我國城市里并不缺醫生,而且數量趨于嚴重過剩,真正缺醫生的是經濟和社會發展落后的廣大農村、鄉鎮。這些地方雖然缺醫生,但是對醫學畢業生卻沒有吸引力。因為我國廣大鄉鎮醫院普遍存在設備匱乏、醫療水平不高、收入太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它們不僅招不來醫學生,還留不住已有的
人才,也無法滿足當地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如此一來,“過剩”的醫學畢業生只能轉行,國內醫生數量總體不足等問題則愈發嚴重。
要從根本上解決醫生總體數量不足,而大量醫學畢業生卻找不到飯碗這種令人費解的反常現象,一味地讓醫學院校過度擴招無異于緣木求魚、飲鴆止渴。有關部門首先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必以發達國家的
標準追求醫生的數量,而是遵循醫療市場本身的發展規律,一方面加大對公共醫療的投入,完善醫療保障體制,做大做強醫療市場。另一方面,要按照
就業情況嚴格控制醫學院校的招生規模,保證醫學生的培養質量,從而讓國內醫務人員的數量與市場的需求同步增長,其總體職業素質也能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