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學畢業于藥學專業,一步一步從普通的研發技術人員轉型為優秀的
藥品研發技術管理人才,現今只有40歲就已經打造了上市
醫藥公司,成為億萬富翁,達到知識分子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而在其他行業,很難有40歲就指點江山的奇跡。”在“同寫意27期——優秀藥品研發總監之路”論壇上,上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副主任藥師謝沐風的一番“拋磚引玉”激起了在場百余名研發公司及研究機構負責人的熱議。
同寫意新藥英才俱樂部秘書長、科貝源(北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增江博士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新藥研發(R&D)領域內不缺少熟練操作工和學術人員,真正缺少的是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
重技術 輕管理
眾所周知,影響國內藥品研發水平的因素眾多,比如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資金投入等,但就具體研究機構而言,缺乏優秀的藥品研發技術管理人才卻是導致研發層次低下的直接原因之一。在程增江博士看來,在制藥
企業里長時間從事重復性勞動都能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因此,科研人員從事規范性的技術工作不難,但他們無法承擔起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的工作。
實際上,我國有很多大學和科研院所不乏進行學術研究的人才。不少象牙塔里的教授、博士、碩士把撰寫SCI論文作為工作目標,很少接觸生產實際,更多地進行的是學術研究工作,對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缺少經驗。客觀地說,國家對技術管理型人才的培養不夠,企業往往是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自由生長,成材率低。而技術開發往往需要團隊操作,此時技術管理便體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單純做技術的人往往溝通協調能力差,而單純做管理的人又無法進行技術把控和有效協調技術人員。缺乏技術管理型人才使得醫藥產業技術開發的工作往往進展緩慢。”程增江頗為感慨。
謝沐風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制藥行業充滿魅力、希望、憧憬,也充滿困惑、迷茫與無助。在研發過程中缺少溝通,故步自封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不是合格的技術管理型領路人的表現。
記者了解到,由于缺乏高素質的研發技術主管,一些研發單位的老板只能親自操刀上陣“欽定”“作業題”,布置項目,確定研發進度。很多研發人員不能很好地審視和判斷項目是否可行,為了按時完成老板的“作業”,常常不求甚解地編寫一套又一套申報材料。這樣的藥品研發自然效率低下,限制和阻礙了國內藥品研發的整體水平。這個問題存在已久,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成為藥物創新路上的一大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