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立醫院當醫生,在很多人看來是份不錯的工作。可現實與想象差距很大。記者從成都市人社局獲悉,今年市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報名繳費已結束,市醫管局、市衛生局、市民政局等下屬的16家單位53個崗位,因無人報名或報名人數達不到開考比例而被調減、取消。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市屬公立醫院的醫師崗位。(4月11日《成都晚報》)
曾經的熱門、體面職業,居然無人報名,這是一種反常。事業單位編制,優厚的待遇,技術性強,更讓人羨慕的是,這一行是越老越值錢,不象其他青春領域,然而,就這樣的職業,居然遇冷。除了感嘆反常外,可能還得思索一下,何以如此。要知道事業單位編制是何其富有吸引力,曾經東北招有編制的清潔工,一時間碩士云集,體制吸引力可見強大。如此更見反常。
是醫院沒有發展前途了?絕對不是,全民醫保的時代開始了,醫生的身價只會一路看漲。大醫院的發展前景自不待言,就算是棲居于農村的鄉鎮醫生,他們一般都看好政策推行下的無處不在的機遇。如果說醫院人滿為患競爭太激烈,可這些
招聘單位給錢給編還請不來人,多數城市都在喊作為新鮮血液的后繼醫生供量不足,農村更是人才奇缺。
每年眾多醫學院校畢業生,他們去了藥廠,去了研發機構,卻不來醫院。從新聞報道來看,求錢途是直接原因。然而,新聞沒有透析的一點則是,醫療環境的持續惡化,醫鬧的頻仍,導致了醫生的光環漸消,醫生幾成不當得利的代名詞。這自然影響了醫學專業學生的
就業選擇。
一談問題,立馬就有人想到體制問題。體制確實有諸多毛病,但這與醫院的具體經營過程中的操作失范,以藥養醫、榨取過度也有不可切割的關系。小小一個感冒沒幾百塊錢無法得治,社會評價自然難高。如果說醫學專業的學子求躋身于
醫藥公司,求錢途不如說求安心安身。
呆在醫藥研發公司無生計之煩憂,無醫鬧之威脅,生活要少許多的指點與非議,也少擔生命風險。而更為嚴重的是,人都愿意向高處走,然而高處不勝寒,大
醫院里博士扎堆,碩士無數,導致晉升困難,出頭難于中獎;下沉到基層醫院,卻硬件老化,配置落伍,難以得展所長,小地方往往人際一樣復雜,比起大城市大醫院一樣的不省心。在這種情況下,醫學專業學生不走老路,到大城市里的醫藥機構求發展也是一種理性選擇。
諸多原因導致了醫學專業學生用腳投票的結果,即雖有金飯碗無人伸手。然而,現實困境畢竟要解決,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對醫生的需求更高,農村及小城市還需要
人才,大城市醫院也需要新生力量。因此,必須改變醫院人才的培養機制,改變用人機制與晉升體系,完善醫療配套改革,向縱深里改革,在全社會范圍內重塑醫生醫院形象,否則,全社會非得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