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培養與市場脫節
目前醫生總體數量不足,并呈現結構性失衡。醫學畢業生人數是多了,但質量高的還是太少。一些醫學生不愿進入醫生行業
在上海東方醫院,記者近日見到海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的實習生郭鵬展。他正在進行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談到就業意向時,他告訴記者,本科畢業生沒人肯去鄉村工作,去的都是??飘厴I生。
在2011年12月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一些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其中,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的問題尤為突出,已成為深化醫改的重要制約因素,總量不足首當其沖。
據衛生部統計,2011年我國執業(助理)醫師為246.6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為1.82人。然而,相對我國13億人口的基數來說,該比例仍然顯小。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還有較大差距,僅與中等收入國家接近。
10年來,我國普通高校醫學專業不斷擴招。1999年,普通高校醫學專業招生數突破10萬,2010年達到53萬。10年來,醫學專業畢業生數已達到300萬以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閻作勤認為,醫學生流失問題很復雜。由于農村和基層的待遇、發展前景不吸引人,導致醫生下不去,或者下去了又留不住。
閻作勤認為,目前醫生總體數量不足,并呈現結構性失衡。地區、城鄉、專業差異明顯,一些專業如全科、病理科等受冷落,而外科、內科、眼科等專業則因收入高吸引了大批學生。
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醫學院院長、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委員黎孟楓認為,醫學教育主要的問題可以歸納為數量、質量和結構三個層面,但這三者又不能分割來看,而必須結合在一起分析。“就說數量,我們不能簡單地說現在多了還是少了,很多基層、農村地區缺醫少藥,每年廣東都有市縣請求推薦一些畢業生過去,但同時也有一些醫學生不愿進入醫生行業。近年來,醫學畢業生數量上是多了,但質量高的還是太少了。”黎孟楓說。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哪里?黎孟楓認為,教育部門對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醫療人才市場的了解是不全面的。“醫學教育不能局限在教育領域,而應納入國家健康事業的大系統去考量。”他說。
黎孟楓分析,在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的模式相對于市場化的人才需求來說,還處于計劃到市場轉型期。醫學院校面臨發展機遇,既希望按照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又受到計劃因素的控制干擾,因而在培養學生的數量、結構上發生偏差。
實踐教學資源過于稀缺
很多學校不具備條件,就臨時拉來一家地方醫院做自己的附屬醫院,看起來是達到標準了,但醫學生臨床訓練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臨床技能中心,記者看到模擬產房、模擬手術室、模擬重癥監護室等科室。隨便走進其中的一間,呼吸機、心電圖機、消毒機等等設備一應俱全,每張“病床”上還躺著一個塑膠模擬病人。
“學校除了強調‘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嚴’(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外,也要求我們要‘三早’,即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一位姓張的同學告訴記者,臨床技能訓練在5年課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第五年是實習,大三、大四是見習,大三前還有預見習。“平時我們很多功課都是在這個臨床技能中心完成的。畢業時要通過臨床技能多站考試,像少林寺弟子要打過十八銅人一樣,我們要闖過麻醉、急診、護理等14道關。”
“在模擬手術室里,除了模擬人是假的,其他設備全是真的,抬一個患者進來就能馬上做手術;模擬人可以模擬人的各種生命體征,還能對各種治療措施呈現反應,造價高昂,要38萬美元一臺。”中山大學醫學教務處處長、中山醫學院副院長肖海鵬說。
巨額的教學投入,顯然不是每所醫學院都能做到的,特別是在擴招的大背景下。由于招生計劃數由教育部制定,醫院則由衛生部管理,部分高等醫學院校擴招太多,學生實習時卻沒有醫院可去的現象時有發生。
黎孟楓說,臨床醫學專業的設置是有標準的,如要求需配備足夠教學病床,很多醫學院不具備條件,就臨時拉來一家地方醫院做自己的附屬醫院,看起來是達到標準了,但醫學生臨床訓練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醫學是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的科學,既然沒有那么多實踐教學資源,為什么有些醫學院校還熱衷于擴招?原來,招生越多,生均經費就越多,2011年中央財政撥付的生均經費已達到1.4萬元,再加上地方撥款,學??梢岳眠@筆資金進行事業發展。這種情況下,很多學校寧愿搞“拉郎配式”的教學醫院,甚至采用觀摩形式上解剖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難以保障。
“醫學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遵循醫學人才成長的特有規律。”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認為,臨床醫師作為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人才,其養成必須經歷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個階段。其中,院校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學習、輔以臨床實踐;畢業后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培訓,并通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制度加以落實。
印杰分析,當前醫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學校培養方式與醫院使用要求不匹配、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缺乏有效銜接、教育部門與衛生部門聯動協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這已經成為制約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臨床專業素質教育相對薄弱,研究生的臨床專業素養和臨床技能難以勝任臨床崗位實際需求。
“從臨床醫學教育來看,其核心問題就是,臨床醫學人才的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印杰說。
缺乏統一的學制和培養模式
很多醫學生為追求高職稱、晉升快,本科畢業后接著就讀研、讀博,學歷是上去了,但臨床技能荒廢了
一般的大學專業學制是4年,然而醫學專業有3年的、5年的,還有“5+3”(5年本科,3年臨床)、“4+4”等等,沒有統一的模式。
“上海的臨床醫學專業有5年和8年兩種學制,3年學制是??茖W校。”中國醫學教育學制繁雜、長短不一問題,有歷史原因。閻作勤介紹說:“要解決學制問題,必須要從國家層面來解決,要統一制度標準,不能只在區域內解決。”
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應該是整體有效銜接的。醫學本科剛畢業后的3年,本應是實踐鞏固學校所學、強化臨床技能的最佳時期,之后才去讀研、讀博?,F在的情況是,很多學生為追求高職稱、晉升快,本科畢業后接著就讀研、讀博,學歷是上去了,但臨床技能荒廢了。
“根據我們的人事制度,學歷越高,晉升越快。一名博士畢業生,沒有多少臨床經驗,一畢業就是中級職稱,可以當主治醫師了;再過兩年就可以升副高了。”黎孟楓說。
“就好比煮了鍋夾生飯,已然錯過最佳火候,之后再煮還會好吃嗎?”黎孟楓笑言,經常很多熟人托關系找他,打聽哪個醫生“能看病”,因為熟人發現一些頂著教授頭銜的未必真能看病。
“我們對醫生、醫學院教師的考核評價也是‘大一統’的,就是發表論文。連護士和基層醫生晉升也要發論文,而對臨床能力、教學卻缺乏客觀的評判。這種唯論文為唯一標準的評價體系及導向,會使醫生的精力都放在寫論文上,而沒有把時間、精力放在病人或是人才培養上。”肖海鵬說。
此外,按照發達國家的培養模式,一般都會有淘汰制。而在中國,基本上是招多少進來就會有多少學生畢業,極少聽說被淘汰的。
醫學人文教育薄弱,也是醫學教育的一大軟肋。2010年6月,由46家高校參與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大部分院校并沒有專門承擔醫學人文教育教學和研究的機構,沒有編著或者引進醫學人文教育的相關教材。長期以來,醫學被認為是理科,而不是人文學科,因而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環節相當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