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曹洪欣曾指出,城鄉社區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嚴重不足、水平不高,已成為制約具有中國特色醫療衛生體系建立的瓶頸之一。對此,筆者亦有同感,隨著中醫藥技術在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推廣,基層中醫人才緊缺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最為關鍵、最為緊迫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醫藥是我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具有廣泛的需求人群,尤其在基層更受歡迎。但是,由于受條件、待遇、發展空間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優秀人才不愿意到條件較為艱苦的基層工作,這也是制約當前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據安徽、四川、新疆等地的調查顯示,很多基層地區中醫藥人員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村衛生室沒有中醫藥人員,多數鄉鎮衛生院中醫藥人員亦十分缺乏。據統計,作為農村中醫藥發展較好的四川省,仍有17%的村衛生室沒有中醫,在一些民族地區,50%的鄉鎮衛生院沒有中醫藥人員。
可以肯定,加快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已成為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一方面,“以農村為重點,堅持中西醫并重”是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醫并重”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落實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基層為中醫培養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中醫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臨床實踐與總結,不斷增加的基層醫院門診量為中醫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中醫在基層大有可為。但是,如果沒有合格的中醫大夫,這些發展機會就會喪失。
就現實而言,中醫在基層全科醫生培養中也未受到重視。首先,拿國家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來說,2011年國家下達了5315名學生的培養計劃,中醫臨床專業僅為1000名,合計培養中醫人才的比例不足10%。僅就河南省來說,近兩年國家共分配招錄計劃700名,其中僅有50名中醫專業學生,占7.1%。其次,從全科醫生的轉崗培訓來看,衛生部下發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大綱》(試行)中,僅在理論培訓的“社區康復”中提及“熟悉中醫藥傳統康復療法”,而非“掌握”內容,并且在“臨床培訓”及“基層實踐培訓”中均未提及中醫藥內容。河南省去年第一期全科醫生理論培養班的240名學生中,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僅有14位,占5.8%。
由是觀之,這種格局如不盡快加以調整和改善,勢必導致未來5~10年間基層中醫人才比例及數量遠遠小于西醫人才。
筆者認為,促進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其一,要加大國家人才培養支持項目中中醫人才的比例。把定向免費培養中醫藥專業學生作為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的重要舉措,在國家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中,大大增加中醫類計劃,以增加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中醫藥人才數量。建立國家財政專項經費,每年定向培養中醫藥專業大專生,為全國鄉鎮衛生院(中心、室)提供中醫藥專業從業人員。
其二,加大基層人才培養中醫類課程設置及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在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及規范化培訓中增加中醫知識的培訓力度,甚至將中醫單獨列出,單獨考核。無論中醫還是西醫,中醫內容均應作為必修及必考科目。
其三,進一步完善加快中醫人才培養配套措施。譬如,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藥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按照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施教,開展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藥職業教育。國家應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藥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同時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引導各高等中醫院校開設適宜基層中醫藥需求的中醫藥專科專業,確保畢業生所學知識滿足基層工作需要。
此外,還應創新機制,將農村具有中醫藥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完善中醫藥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定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準,改進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中醫藥專業考試的方法和標準,開展中醫藥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待遇,穩定基層中醫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