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會有多少高考學生報考醫學專業?恐怕形勢不會太樂觀。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副校長熊思東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曾表示,“現在一流的高中生都不愿報考醫學院校,醫學生的第一志愿率非常低,只有50%。”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教授夏景林也指出,目前在我國不少地方,學生報考醫學院的熱情在下降,優秀學生不愿學醫、從醫,甚至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學醫。一項對上海醫學院學生開展的“職業認同度”調查顯示,有1/4的學生認為學醫辛苦、從醫更辛苦,認為“今后的路不太好走”。
青年為什么不愿意學醫?有人歸結為,醫生這個職業投入多、回報低、壓力大、風險高。醫學人才成長相對較慢,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積累,一般在40歲以后才成熟,在別的行業,可能早就有所成就。夏景林認為,年輕人如果就此畏懼學醫,不得不說與年輕人的價值取向有關,太急功近利。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說,醫生曾經是很多家長眼中有前途的職業,在一些國家現在依然如此:有經驗的醫生,收入會高于教授,在社會上也極受尊重。但在國內,醫生的工作負擔很重,風險也很高。全國醫院的門診量已從2005年的40億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億人次;住院人次也從2005年的7100多萬,猛增至2011年的1.52億。可醫生的增長卻遠低于這個速度。由于門診量絕大部分都由主治或住院醫師承擔,年輕醫生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醫學畢業生薪酬低也是不爭的事實。近日在廣東省201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醫學類畢業生的平均就業薪酬最低,僅為2394元/月。在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中,醫學類畢業生排名倒數第三,就業率92.64%。
就業起薪低不僅困擾著本科醫學畢業生,也是醫學碩士甚至博士心中的痛。在去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八年制醫學生論壇上,針對13所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八年制畢業生的就業調查顯示,在已落實工作的畢業生中,28%的人起薪點少于3000元,49%的人起薪點為3000~5000元,起薪點為5000~7000元的人占18%,只有1%的人起薪點超過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