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立醫院當醫生,在很多人看來是份不錯的工作。可現實與想象差距很大。記者從四川省成都市人社局獲悉,今年市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報名繳費已結束,市醫管局、市衛生局、市民政局等下屬的16家單位53個崗位,因無人報名或報名人數達不到開考比例而被調減、取消。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市屬公立醫院的醫師崗位。(4月11日《成都晚報》)
公立醫院崗位無人報名成了新聞,說明這是人們眼中的一種怪現象。明明事業單位編制的工作穩定,卻無人問津,這與當下求穩的就業理念多么不符。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那些招不來人的崗位,肯定是含金量不高的工作。檢驗一份工作是否理想、有前途、受歡迎,人氣指數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當前,醫生究竟是不是一份好職業?當然是好職業,但恐怕只局限于一部分范疇,而且多是大醫院的崗位。新聞里,空缺的職位多數是小醫院的崗位。眼下的一個事實是,基層醫院在鬧醫生荒,招不來醫生。以全科醫生為例,大多數城市現在都缺全科醫生。
很多民眾認為,社區醫生是低端職業,醫生則選擇用腳走路,以行動來作答。你為什么不愿意去基層醫院啊?面對這個問題,醫學生們現在可以用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回應。不久前出爐的廣東2012就業白皮書上寫著:醫學畢業生薪酬最低。不要被基層醫療機構坐著很多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所蒙蔽,以為醫生荒不存在。其實真實的現狀是,在基層醫療機構,學歷偏低、知識和技能老化、沒有接受過全科培訓者屢見不鮮。
相反,大醫院的醫生崗位,競爭則到了白熱化程度。要進入這樣的機構工作,獲得一份工作,普通大學通常還不行,必須是知名院校。本科基本靠邊站,碩士是碰碰運氣,博士才有機會。你到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就醫,坐在對面給你寫病歷的小醫生,很可能是個博士。一樣是醫生的職位,為什么會冰火兩重天?說到底,還是“大醫院病”在作怪,種種優質醫療資源,被種種政策和機制人為壟斷在大醫院,大醫院越來越龐大、功能越來越全面,因此大醫院人滿為患,發展一片大好形勢,醫學生們想方設法到里面工作。基層醫院門前冷清,發展極度受限,讓人看不見美好前途的曙光。
當“大醫院病”高燒的時刻,在醫院排隊排得天昏地暗的人們,很少知道,他們在吃的其實是壟斷的苦頭。解決這種冷熱不均的極端狀態,單單靠增加醫生的人數肯定不夠、也不行。如果壟斷還在加強和深化,“大醫院病”高燒不退;基層醫院積弱積貧,那就要么關門、要么用不合格的人員濫竽充數,雙向轉診更是無從可談,結果依然是民眾和醫療行業雙輸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