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制定的首部《神經外科重癥管理專家共識》昨天發布。記者發現,《共識》中除了對神經急重癥患者治療手段規范化、標準化之外,還特別建議醫務人員要接受醫患溝通技能培訓。
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內居民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更加使得罹患腦血管疾病、重型顱腦創傷、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以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神經急重癥患者逐漸增多。此類患者往往病情復雜危重、治療時間長、經濟負擔重、治療風險大,因此,醫患溝通顯得格外重要。患者的病情程度、未來預后如何、家屬對預后的期待和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等均是影響現代醫患關系的重要方面。
《共識》強調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對患者及家屬的人文關懷和倫理尊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多有昏迷、失語或其他意識狀態改變,從而導致決策能力喪失,因此醫生有責任對幾乎所有的患者的決策能力進行評估,并且將評估結果與其家屬溝通,讓他們在充分了解病情后作出決定。專家們認為,在我國傳統文化和國情背景下,患者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權常受家庭干涉,醫務人員有必要在“無害原則”的前提下,讓患者和家庭的意見達成一致。
同時,在重癥監護室內接受治療的患者及家屬,在整個心理過程中會表現為不同的類型,包括矛盾、緊張消極、煩躁激進以及缺乏知識,因此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患者和家屬,采取科學的溝通方法非常重要。《共識》建議在醫患溝通時要重視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技術,并建議醫務人員要接受醫患溝通技能培訓,包括規范用語、交流環境的選擇、姿態和眼神等方面,可以有效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