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核心價值未體現
按當下標準,林巧稚恐怕也評不上教授,因為她沒發表過多少論文。如果她把心思都放在寫論文上,恐怕就成不了名醫了
“現行的考評體系,可謂‘尾巴咬狗’——主次顛倒,沒有體現醫生的核心價值。”北京某三甲醫院的一名外科醫師說,若按當下標準,林巧稚恐怕也評不上教授,因為她沒發表過多少論文。如果她把心思都放在寫論文上,恐怕就成不了名醫了。
“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可今天的諸多大牌醫生們從臨床脫穎而出后,不再專心臨床,而更看重抓課題、找項目、做文章、攻專利、獲大獎。”中國人民大學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透露,因為后者關系著評職晉級。
“沒有職稱,在專業領域就沒有地位;沒有職務,就難以拿到優厚的獎金和科研經費。”王虎峰說,論文指標給各級醫生的發展進步都帶來壓力。
壓力最大的是中間層的主治醫師。據介紹,各級醫院的工作量逐年提升,但醫生的數量并未同步增加。滿負荷、連軸轉成為不少醫生尤其是中青年醫生的工作常態。
“每天門診要看50來名患者,晚上8、9點鐘才回到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卓再說,“我3個月出門診,3個月在病房,輪著轉。我們院不像協和、同仁等醫院有許多研究生、進修大夫,可以承擔不少基礎性的體力活。我們沒有幫手,病人術前、術后的所有工作,包括寫病歷、辦出院,都得醫生自己做。”
“其實,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非常不易,不僅需要勤奮刻苦,也需要天賦和精力。”許卓再說,26歲到45歲,是外科醫生成長的黃金期。在此階段,若絞盡腦汁寫論文,勢必影響臨床工作,錯失成為名醫大家的機會。很多時候,一些人經驗有了,但手不靈了,體力跟不上了。
“然而,多數承擔醫、教、研的教學醫院評職稱時,沒有論文,其他都白搭。”許卓再介紹,論文成了唯一的硬指標,醫療上只要沒差錯就行了。
“在高水平雜志上發表論文,不是衡量醫生高下的唯一標準。”鐘南山認為,作為高級別醫院的醫生,最大的本事是預防疾病。比如,慢阻肺在沒有明顯癥狀時就開始治療,效果會很好。當病人出現呼吸困難才來看時,治療已經晚了。
會寫論文不一定會看病
許多醫院都有一批有職稱無技術、職稱高水平不高的醫生。不知情的患者掛號選專家時,往往被誤導
“我們寫完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后,可以找國外的同學幫助潤色一下稿件的英文。”一位“海歸”醫師介紹,而對于沒有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醫生,網上形形色色的代寫、代投SCI論文服務,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為晉升職稱,有些人完全脫離科學價值和臨床實踐,追求發表SCI論文成了終極目標,有人甚至不惜抄襲造假。”解放軍306醫院兒科主任鄭成中指出,他們所謂的科研,在臨床上沒有生命力,用不到實踐中去,只是為了晉升職稱。
許多醫院都有一批有職稱無技術、職稱高水平不高的醫生。不知情的患者掛號選專家時,往往被誤導。
“醫生首先要會看病。臨床上拿不起來的醫生早晚會趴下。”鄭成中指出,如今,很多人的興趣和心思不在看病上。做醫學生時,他們攻英語四六級,考研、考博。做醫生后,精力和時間更多地用于抓課題、發文章,臨床基本功很差。
“等現在這批老醫生退休后,將來誰給我們看病?”鄭成中憂慮地說,一位不會寫文章的醫生還是醫生。可對于一位不會看病但發表大量論文的醫生,我們敢把生命健康托付給他嗎?
論文“一刀切”的晉升制度,極大挫傷了那些熱愛醫生職業、熱愛臨床工作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10多年前,牙科專家賀周從北京一家大型公立醫院辭職,來到民營醫院北京華景齒科執業,為的是“回歸醫生的本來面目”。
“相比體制內重職稱、重科研,體制外的醫療服務市場更看重醫生的臨床服務能力。”賀周說,“在這里,我可以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通過優質醫療服務收獲合理回報,收獲患者的喜愛和贊賞,更收獲做醫生的快樂和尊嚴。”
做出賀周這種選擇的醫生越來越多。2012年末,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離開體制內去了一家民營醫院,并執意稱自己不是“下海”而是“上岸”。
建立新的考核機制
評價醫生的高下,業內口碑最靠譜。最簡單的方法是,醫生們的家屬患了病,找到相關科室的同行去打聽:“請哪位醫生看最好?”
“我們科有位大夫熱愛做手術,無論再忙再累,一站到手術臺旁,就立刻來了精神。”許卓再說,“顯微手術對技巧要求很高,他潛心研習,心無旁騖,手術做得相當漂亮。但因沒時間寫論文,一直沒評上副主任醫師。”
“論文指標把一些真正的好醫生擋在職稱的門檻外。”鄭成中說,醫生的興趣和特長是不同的,有人擅長科研,有人擅長動手。我國神經外科開創者王忠誠院士,就不擅長寫文章,但他喜歡做手術,被譽為“萬顱之魂”。
什么是好醫生?怎樣評價一名好醫生?
“我們不是反對醫生寫論文,做手術也要靠專業理論支撐。”許卓再表示,“我們只是希望考評體系應該多維度,權重合理。”
“事實上,寫論文的過程也是培養科研思維能力的過程。”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高血壓科主任余振球表示,醫生應具備科研素養,這樣有利于從繁重的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和方法,提升臨床技能。
“醫生應該寫論文,但要水到渠成。”余振球說,應提倡醫生做個有心人,把接診的每位疑難病人都當做一個研究樣本,梳理經驗,傳播出去,轉化為社會財富,最終再用于指導臨床。
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對年輕醫生的考核機制,培養他們成為具有扎實臨床能力和國際視野的研究型醫生,勢在必行。
“有人說,臨床水平實在太難考核了,缺乏量化指標。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思想。”鄭成中介紹說,“評價醫生的高下,業內的口碑最靠譜。最簡單的方法是,醫生們的家屬患了病,找到相關科室的同行去打聽:‘請哪位醫生看最好?’這個排名最準確。”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地方開始探索完善醫務人員職稱晉升考核體系。上海一些大醫院借鑒國外經驗,將臨床、科研人員分門別類,改變以往醫、教、研“一人挑”的模式,讓年輕醫生有時間做感興趣且擅長的工作,以期實現“術業有專攻”。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申報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職稱的醫生,評審中強化了臨床技能的指標考核。在最近的評審現場,首次出現了讓申報者當場讀片、診斷、制訂治療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