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8月1日上午,在上海市招標辦召開了《關于本市醫保藥品試行“帶量采購”的實施方案》的研討會。有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人員表示:“本土藥企對該實施方案全是反對意見,現場情緒也很激烈。”
大家反對的“三大焦點”問題包括:唯低價論;對外企過于照顧,對國內企業卻拼命壓價;不考慮質量層次,凡取得SFDA批件的企業都可投標。
前期試行7個品種“帶量采購”
據悉,上海市藥招委會議兩次審議并最后原則通過了《關于本市醫保
藥品試行“帶量采購”的實施方案》,該方案初期試行帶量采購的有4種治療乙肝的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分別為:拉米夫定口服常釋劑、替比夫定口服常釋劑、恩替卡韋口服常釋劑、阿德福韋酯口服常釋劑。以及另外三個品種:多西他賽注射劑(涉及到19個
企業),替吉奧口服常釋劑(涉及到3個企業),奧沙利鉑注射劑(涉及到17個企業)。
內外資企業存很大差別
對于原研藥的采購,通過單一來源采購方式開展,同時藥價降幅大于10%的均納入帶量采購;小于10%的,取降幅最大的2個品種實行帶量采購,其它品種維持原采購方式不變。
但對于仿制藥的采購,卻要通過競價投標方式開展,在質量保證前提下,價低者中標,未中標仿制藥不予采購,具體中標價和中標品種確定有兩種方案,一是最低價中標,中標企業為1家;二是投標價最低的2家企業中標。
兩者的差別在于,原研藥降價10%、甚至小于10%都可以納入帶量采購,而仿制藥則取價格最低的兩家,至少降價即使是50%也許也不能入圍。
可能引爆三大問題
起草文件的上海市藥招委醫療保險支付處在文件中提到,試行帶量采購后,可能會出現以下三大問題:
一是為逐步實現量價掛鉤、單一貨源的目標,帶量采購的中標企業相比以往的集中
招標采購中標企業將明顯減少,除原研藥取同類降幅大的品種之外,仿制藥僅取同品種最低報價的2家,這將直接導致其他未中標的仿制藥退出上海市場。
二是從各方面考慮,現階段原研藥的供應仍是必要和必需的,為此,原研藥價格“高地”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而仿制藥卻在“廝殺”中價格不斷下降,如何在帶量采購中合理確定原研藥和仿制藥的價格差距,保證仿制藥企業合理利益收入,鼓勵仿制藥的生產和使用,節省藥費支出,這是下一步需要綜合研究的問題。
三是目前國內同種藥品不同生產企業之間的質量差異較大,但除了藥監部門制定的藥品
標準之外,很難從法定或官方標準上判定同種藥品不同生產企業品種的質量好壞。今后品種范圍擴大后,該問題將越來越突顯。目前各地在基本藥物招標中采用的藥品質量分層、質量綜合評價等方法,試圖將“質量排名靠后”的品種攔在外面,但事實證明評判標準爭議性較大,容易引發各種問題,因此如何確保帶量采購品種的質量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9月將發通知,12月將第一輪開標
在8月1日的研討會上,大家對方案的實施中的“量價掛鉤”認為存在困難,而藥企、醫生、管理者也都有可能出現利益激烈角逐的問題。按計劃,該方案將試行7個用量較大的品種,采購量和采購金額掛鉤。
該方案還對總量采購、合同采購、采購周期、采購價格、結算方式等作出了規定。
按工作排期,目前正是起草“帶量采購”各種文件的階段,“通知”的草案已經起草完畢;9月將下發“帶量采購”實施通知,發布招標采購文件、公告;10月至11月將接受原研藥、仿制藥投標,確定“帶量采購”企業及品種,簽訂合同;12月公布并執行第一輪“帶量采購”企業及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