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3/11/19 0:00:00 來源:
未知
生意社11月19日訊 上周,第114屆廣交會落下帷幕,醫保展也隨之畫上圓滿句號。醫保商會方面表示,本屆廣交會醫保展呈現恢復性增長,截至閉幕時,醫保展區共成交23157.4萬美元,其中化學藥、中成藥增幅較大,非洲、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成交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本報記者從參展企業處獲悉,歐洲市場需求低迷,新興市場如非洲的客戶到會較往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普遍采購的是附加值較低的
藥品與器械,采購量有所加大。但相對于以外貿企業參展居多的廣交會,大部分歐美采購商更青睞生產商聚集的專業性展會。
另一方面,雖然本屆醫保展成交呈現恢復性增長,但由于傳統市場需求不振,醫保展區的總成交額比上屆同期減少21.61%,成交產品以低端耗材、醫用輔料、血壓計、輪椅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仍占較小份額。鼓勵更多的高端
醫藥企業進入廣交會,將是未來提升
展會專業性的重要方式。
外需未根本好轉
在本屆廣交會閉幕新聞發布會上,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劉建軍指出,本屆廣交會累計出口成交1946.1億元人民幣(折合316.9億美元),環比下降10.9%(扣除匯率波動因素,下同),同比下降3.0%,顯示外需尚未根本好轉。
具體來說,本屆廣交會對歐盟、美國、日本成交環比分別下降8.3%、增長1.7%和3.5%,同比分別下降2.4%、增長11.8%和42.8%;對金磚國家(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成交環比下降17.2%,同比下降12.2%;對中東成交環比下降23.2%,同比下降15.5%;對東盟成交環比下降3.6%,同比下降2.1%。
品牌展區成交環比下降4.5%,同比下降2%,成交比重提高6.1個百分點。“擁有自主品牌、設計理念先進、技術不斷創新的高附加值產品成交向好。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加快轉型升級、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是必然選擇。企業應更注重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劉建軍指出。
與此同時,采購商與會人數基本保持穩定。據悉,本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與會189,646人,來自212個國家(地區),與會人數比113屆減少6.5%,比112屆微增0.1%。與會人數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印度、泰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韓國。
另外,廣交會重點打造的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情況良好。截至11月4日,共為采購商精準匹配推薦供應商175,000余次,共獲得全球采購需求65,000多條,超過2600家中國企業回復采購需求40,000余條。從廣交會電商平臺訪問情況來看,本屆廣交會期間,平臺頁面總瀏覽量達538,098次,比上屆增長了22倍;單日最高流量達41,243次,為上屆的9倍;單日唯一身份訪問者最高達5545人,是上屆的8倍。
優化出口結構
記者還從相關方獲悉,本屆廣交會共有33家西藥制劑企業參展,占全部醫保參展企業的6%。我國西藥制劑多為仿制藥,價廉物美、療效顯著,吸引了許多商家到會采購,目前主要客戶集中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洲等區域。
另據本屆廣交會參展企業反映,今年我國中藥出口整體穩中有增,亞洲仍是中藥出口的傳統市場,目前主要客戶集中在日本、中國香港和東盟地區,其中日本由于在亞洲地區對外關系緊張,影響其經濟發展,因此今年中國對日本中藥出口有所下降。同期海關數據也顯示,我國對其他主流市場的中藥出口額均呈大幅上升態勢。
而企業普遍反映與來自東盟市場采購商的合作明顯增多。東盟地區人口近7億,華人集中,用藥習慣相近。隨著近年來該地區人口和經濟的增長,當地民眾的醫療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對傳統藥需求越來越大;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完善使得通關也更加便利。這些因素均有利于中藥出口增長。
植物提取物作為中藥類最大的出口商品,多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但去年增幅為近20年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國際市場需求不旺和國內政策調整所致。本屆廣交會參展企業告訴記者,今年植提物出口已基本走出去年的低迷,穩步回暖,諸多優勢品種如甜葉菊提取物、越橘提取物、甘草提取物等的出口均恢復了較大增幅。
同時,美國市場需求正在上升。目前我國對美出口的主要植提物產品為甘草提取物、羅漢果提取物和保健用途的提取物等。美國是植提物最大的出口市場,需求旺盛,預示著植提物出口市場回暖。
醫保商會方面則指出,我國醫藥出口一直以原料藥、醫用敷料、中
藥材等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加快醫藥產業升級,優化出口結構,是轉變醫藥貿易增長方式,提升我國醫藥產品國際競爭力,重回醫藥出口高增長的唯一選擇。
近兩年來,我國制劑出口取得了系列突破,華海藥業、立健藥業、海正藥業、復星藥業、西安千禾藥業、大連美羅等都是制劑出口成功的先行者。過去一直被認為出口難度較大的大輸液產品,也已有石家莊四藥、四川科倫集團成功實現出口,并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美國市場。
可以預見,中國制藥工業已具備強大的原料基礎,正向高端邁進,不少主流藥企實現了自主研發,越來越多的優秀民族醫藥企業正不斷脫穎而出,登上國際舞臺,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