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3/11/30 0:00:00 來源:
未知
生意社11月28日訊 理順醫療機制必須與強化政府在公立醫院中的責任一起求解,方可取得實質性進展。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近日就深入推進醫改工作答記者問。孫志剛指出,要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醫院不能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醫生頭上。
誰都知道,醫院把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科室甚至醫生頭上是時下的潛規則,在一些醫院中暗行。將醫院收入、醫生收入與醫生的職業行為捆綁起來,讓掉進錢眼里的醫生主動、積極配合醫院的創收計劃,對醫院來說倒是既得利又省事,對醫務工作者與患者來說,卻是一杯五味雜陳的濁酒。
醫生為患者提供的醫療服務應基于病情與技術的需要,也就是所謂的“對癥下藥”,不足與過度都是失當的,醫技所限無可奈何,人為故意造成不可原諒。當醫生“情為錢所系”,醫療服務的異化就不可避免。“看病”成了“看錢”,對患者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大處方”、“大檢查”不僅加重了患者的費用負擔,加劇“看病貴”、“看病難”,也有可能損害患者的
健康。譬如濫開、濫用抗生素,造成患者對該藥產生“耐藥性”,最后導致“無藥可治”。
醫者父母心。對于那些真正有“父母心”的醫務工作者來說,背離技術規范、醫學倫理,把患者當作“待宰羔羊”往死里宰,也是一種令人備受煎熬的“職業恥辱”。數年前,廣州一名民營醫院醫生在一個月內三次辭職,引起業界關注,其原因有二:難以承擔院長下達的“創收指標”壓力、面對貧苦患者自己的良心受到譴責。當醫患關系蛻變為一種赤裸裸的經濟關系,也就淪為一種“危險關系”——一旦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發生醫療意外,個別失去理性的患者或家屬就容易將怒氣撒在醫生身上,招致醫患沖突。最近幾起針對醫生的惡性事件,或多或少都與此有關。
醫院下達創收指標,危害早已顯現,亦為管理部門視為大患。2004年,當時的衛生部就出臺文件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和科室不準實行藥品、
儀器檢查、化驗檢查以及其他醫學檢查等提成辦法;2009年初又發通報重申:嚴禁全國各級各類公立
醫院向科室下達創收指標,嚴禁將醫務人員收入與科室經濟收入直接掛鉤。屈指算來,禁止醫院下達創收指標已近十年,結果卻是屢禁屢犯,“老病”復發,說明此病絕非一方禁令可治。
看起來,醫院向科室、醫生下達創收指標是內部激勵、考核機制出了偏差,或者還有一個“
醫藥倒掛”問題——護理、診療服務的費用與成本并不成比例,甚至出現“倒掛”,醫院、醫生不得不“以查養醫”、“以藥養醫”,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都不是深層原因,根子在于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導致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化、商業化的路上滑得太遠。如果醫療機構仍處于在商言商的狀態,不在病人身上賺錢,到哪里找錢過日子?哪怕禁止下達創收任務,醫院還是能找到別的替代辦法。就像取消
藥品加成,轉而提高服務收費,如若沒有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對患者來說,意義不大。是故,理順醫療機制必須與強化政府在公立醫院中的責任一起求解,方可取得實質性進展。否則,再過若干年,禁令還得重申。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