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3/25 0:00:00 來源:
未知
生意社3月25日訊 自2012年以來,我國原料藥商品進出口貿易由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入了個位數的穩定增長軌道。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環境的持續惡劣,原料藥外貿總額雖然仍在增長,但是同比增長率卻創下了近年來的新低,從2011年的25.93%,驟降為2012年的4.53%,2013年原料藥外貿總額同比增長率更是降至3.07%,較我國醫藥外貿同比增速少7.2個百分點,也較我國西藥類產品外貿同比增速少3.7個百分點。
具體到金額上,2013年我國原料藥進出口總額為312.72億美元,占我國醫藥商品進出口總額的35%,是我國醫藥商品進出口總額最大的產品類別;出口金額為235.98億美元,同比增長2.64%;進口金額為76.74億美元,同比增長4.44%;貿易順差為159.24億美元,同比增長1.79%。
國家對原料藥產業結構的持續調整、外需的疲軟不振、國際市場對中國新興醫藥產業的打壓、歐美對從中國進口原料藥監管的日趨嚴格,以及中國原料藥生產成本的提升造成國際競爭力下降等,均是我國原料藥對外貿易增長低迷的重要原因。
出口遭遇量升價跌
2013年,我國原料藥出口量升價跌的趨勢仍在延續。全年共出口原料藥658.66萬噸,同比增長6.89%,這說明我國原料藥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仍未下降。2013年我國原料藥出口均價同比下降3.98%,較2012年0.66%的跌幅更令人憂慮。在成本普遍上漲的情況下,出口價格不能同步上漲,說明我國原料藥出口依然沒能擺脫以價換量的惡性競爭局面,產能過剩和利潤持續下降將對今后我國原料藥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在傳統大宗原料藥商品中,僅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出口額有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其增長動力幾乎完全來自于出口數量的增加,前者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4%,后者增長11%。此外,氨基酸類原料藥出口數量同比增長20%,表現也較為突出。在出口價格上,激素類和四環素類原料藥出口價格分別有24%和14%的同比增長,但出口額最大的兩個原料藥品類———維生素類和氨基酸類的出口價格則分別下降了13%和11%,最終影響了原料藥整體出口均價。
從月度出口數據上看,2013年2月份受春節假期影響,原料藥出口金額為全年月度最低,僅16.17億美元,同比下降1.2%;9月,原料藥出口數量出現全年唯一一次負增長,5.7%的降幅造成該月出口額同比減少5.55%。從2013年全年來看,僅1月份和9月份原料藥出口均價有略微上揚,其余月份均為下跌態勢,跌幅在0.8%到9.7%不等。
2013年,我國原料藥共出口到183個國家和地區,范圍有所擴大。出口市場比較集中,格局保持穩定。其中,我國對亞洲出口原料藥355.1萬噸,金額為107.74億美元,數量和金額占比分別為53.9%和45.7%,這說明我國對亞洲市場出口的原料藥多為低端產品;我國對歐洲和北美洲分別出口原料藥128.2萬噸和60.6萬噸,分別價值66.53億美元和34.52億美元,出口均價則接近對亞洲原料藥出口均價的兩倍;對上述三大洲市場的出口占據我國出口原料藥的比重高達88.5%。
自2012年超過美國成為我國原料藥最大出口目的國以來,印度在2013年鞏固了在我國原料藥出口榜單中的領頭地位,其全年輸入我國原料藥36.27億美元,同比增長10.06%,我國對印度的原料藥出口也表現出量價齊升的良好態勢。美國在我國原料藥出口目的國榜單中位列次席,2013年美國輸入我國原料藥32.54億美元,同比減少0.06%,連續的同比負增長是其被印度超過的主要原因。榜單前10名的國別和地區近幾年來沒有變化,日本、德國、荷蘭、韓國、西班牙、巴西、意大利和比利時依然榜上有名。其中,2013年我國對巴西原料藥出口增長較快,同比增長率達10.49%。從量價上來看,我國對荷蘭、意大利和比利時的原料藥出口表現為價升量跌;對荷蘭的出口均價同比增長高達12%;對其余除印度以外的6國出口形勢表現均為量升價跌,價格最大跌幅達11%。
2013年,我國共有9260家企業經營原料藥出口業務,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66家,出口企業數量的減少反映出當前我國原料藥出口集中度有所上升。民營企業一直是我國原料藥出口的主力軍,2013年7119家民營企業共出口了價值126.03億美元的原料藥,占據我國原料藥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6.79%的同比增長率更是維持原料藥出口增長的支柱。相對而言,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的原料藥出口活力減退,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01%和1.98%。
在我國原料藥出口企業榜單中,廊坊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占據前5位,2013年出口原料藥均超過2億美元。在前10強名單中,浙江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和浙江橫店普洛進出口有限公司異軍突起,其原料藥出口均有兩位數的強勁增長。
進口呈現量跌價升
2013年,我國進口原料藥商品178.47萬噸,同比減少7.2%,但同期的進口均價則大漲12.5%,表明我國的原料藥產品線尚不完善,需要進口的原料藥商品仍然很多,且供應緊俏,價格上漲,原料藥企業仍有較大的研發空間可以開拓。
從具體品種上看,不同品種,尤其是進口額較大的原料藥品種進口形勢各異。例如量價齊升的其他抗感染類在進口數量增加15%的同時,其進口均價飛漲36%;量價齊跌的氨基酸類量價跌幅均超過11%;量跌價升的頭孢菌素類和其他西藥原料進口數量分別減少7%和12%,進口均價分別上漲14%和47%。此外,激素類原料藥等量升價跌。
從月度數據來看,2013年2月、6月、7月和11月均出現了原料藥進口額下跌的情況,尤以2月份下跌幅度最大,跌幅達24.83%。其余8個月份原料藥進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最大漲幅高達36.56%。12個月中,量跌價升的進口形勢十分普遍,僅1月、8月和10月出現原料藥進口數量同比增加,僅6月、7月、10月和11月出現原料藥進口均價同比下跌。
我國進口的原料藥產品主要來自歐、亞兩洲,進口金額分別為38.15億美元和28.06億美元,占比分別為49.7%和36.6%。其中,從歐洲進口的原料藥均價上漲25%,數量減少13%;從亞洲進口的原料藥則相反,價格下跌3%,數量增加4%。
具體到國別,我國從美國和日本分別進口原料藥9.58億美元和8.27億美元,美、日是我國最大的兩個原料藥商品進口來源國。在前10強榜單中,對我國輸出原料藥商品增長最快的國家當屬歐洲國家,我國從愛爾蘭和挪威進口原料藥的金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4%和41%,從德國和瑞士進口原料藥的金額分別增長19%和11%。而對榜單中的美國、日本、印度等非歐洲國家,我國的原料藥進口額均有略微減少。
2013年我國從事原料藥進口業務的企業有5938家,相對2012年增加97家。在將近6000家企業中,“三資”企業數量超過3100家,其進口額占據了我國原料藥進口總額的63.8%,進口同比增長率達到11.02%,阿斯利康、羅氏、通用電氣、輝瑞、德固賽、施貴寶、拜耳等外資企業繼續在進口業務中保持領先;民營企業進口同比增幅僅為3.21%,其中科園信海北京醫療用品貿易有限公司是我國原料藥進口企業榜單前10強中唯一一家非“三資”企業;國有企業的進口額更是大跌19.05%,所占份額越來越小。
今年出口增速將有回暖
2014年全球貿易形勢已現“吉兆”,貿易環境有回暖跡象,這主要得益于發達經濟體經濟前景的好轉。據多家媒體和多位國內外學者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緩慢復蘇,增速快于2013年。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相對2013年將加快0.8~2個百分點,其中預計美國增長2.6%,歐盟增長-0.3%~0.9%,歐美經濟的好轉必將對原料藥市場產生積極影響,我國對發達國家市場的原料藥進出口也將受益。但是,考慮到新興經濟體在貨幣貶值、通脹壓力增大及美國退出量化寬松等影響下的未來表現存在風險,我國對亞太新興市場的原料藥出口將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預計2014年我國原料藥出口增速將回暖至10%左右。
外需的疲軟將有好轉,但原料藥商品惡劣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可能難現改觀。首先,2013年我國貿易順差再創新高,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仍然存在。據有關人士預測,2014年美元兌人民幣將達到5.98的水平,這對于我國出口貿易增長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其次,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對華貿易摩擦頻繁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發達經濟體,還出現在了一些新興經濟體。第三,國際上對原料藥的監管趨于嚴格,如2013年7月開始正式實施的歐盟2011/62/EU號指令,對于我國未通過認證的醫藥化工企業對歐盟原料藥出口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第四,生產成本的增加繼續擠壓我國原料藥廠商的利潤空間,原材料和水電費的價格不斷上漲,人力成本不再低廉,新修訂藥品GMP的實施和地方政府對環保的要求更為嚴格,國內外注冊費用增加等,均使原料藥毛利潤下滑。第五,我國原料藥行業集中度低、產能過剩的局面幾未改觀,成本和規模效益的優勢完全被國際市場上供大于求的競爭形勢所淹沒,以價換量的出口形勢短期內仍難改變。
進口方面,我國進口的原料藥多是生產原材料匱乏,或生產技術不足,或生產成本較高的高端產品,我國原料藥企業缺乏比較優勢。隨著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不斷增加,民眾醫療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高端醫藥的需求加大也將間接導致對進口原料藥的需求增長。同時,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擴大進口”、促進消費也將持續利好
藥品進口。因此,預計2014年我國原料藥進口規模將繼續攀升,進口增幅也將提升。
我國原料藥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從進出口數據上可以看出,我國生產和出口的原料藥多是價格較低的傳統產品、低端產品,價格和利潤較高的特色產品、高端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額較少。
隨著生產成本攀升和產能過剩影響加劇,繼續在大宗原料藥產品上打價格戰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有競爭力的原料藥企業應將研發和生產重心轉向特色原料藥和制劑。原料藥企業一方面應加大對原研藥和專利到期藥物的研發力度,提前布局相關的原料藥生產,建立先發優勢,嵌入全球價值鏈;另一方面應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從優勢原料藥上探索制劑生產和銷售,開展海外注冊認證與
招標合作,為進入
醫藥行業的下游市場奠定基礎。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助力。面對原料藥產業發展困局,政府在抓住新修訂藥品
GMP認證的機遇,及時淘汰低質量產能,凈化市場環境,還市場公平的同時,還要加強引導,鼓勵企業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共同參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