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診所、名醫坐堂,增加了便民服務的藥店,日子過的怎么樣?
39健康網注意到,從2010年10月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中醫坐堂醫診所管理辦法(試行)》后,眾多
藥品零售企業開始嘗試“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而2012國家中
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允許藥品零售
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在政策上再次肯定了
藥店開辦診所的模式。但這三年來,受醫保、醫生多點執業等諸多政策影響,診所模式并未給藥店帶來轟轟轟烈的營銷效益。
“診所藥店”名利雙收?診所讓藥店客單價翻兩番
成立于2003年的九洲大藥房,目前有62家分店,診所有5家,年銷售額5億多。2010年,當業界將目光聚焦在老百姓大藥房的上市之路、大參林的“上市大聯盟”時,九洲大藥房悄然在納斯達克上市。
對此,九洲(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齊麗表示,在美國投資人看中的并非規模和銷售額,而是九洲大藥房的銷售模式。由于美國知名連鎖藥店CVS也有店內診所的模式,九洲大藥房的“藥店診所”模式剛好與之相似,因此得到美國投資者的青睞。
據齊麗介紹,比起其他普通藥店,九洲大藥房的“門診藥店”的分店,其中藥飲片銷售占比較大的比例,而且為公司貢獻更多的毛利。
早在2004年前,抗生素限售令出臺前后,在全國各地冒出了不少“藥店診所“的模式,當時業內人士稱,此舉是藥店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處方藥而誕生的。但是近年來,隨著藥店模式的多元化,“藥店診所”的模式慢慢發展為消費者解決亞健康、養生的大健康模式。
據39健康網了解,九洲大藥房所有分店中“藥店診所”模式的客單價(不包括門診)是普通藥店的3~4倍,會員比例和醫保比例也高于普通藥店的30%。
廣州養和醫藥連鎖副總經理王海翔認為“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對藥店的銷售有促進作用,這個對于中醫診所而言更加明顯,而西醫診所所起到的作用比較少。據介紹,目前養和連鎖的門診都是中醫門診,相關部門開放坐堂醫政策,養和醫藥馬上可以滿足醫生的配備需求,并把中醫館的病人資源帶到藥店。
據悉,目前太原仁和大藥房的診所為藥店所帶來的藥品銷售已經占到總銷售的30%。
part2
無醫保和名醫支持難賺大錢
“診所藥店”想掙大錢?沒有醫保、沒有名醫難以實現
今年7月,九洲大藥房公告稱“關閉杭州周圍的17個門店,專注于利潤率更高的批發客戶”,此舉讓業內對股價一直低迷的九洲大藥房而言更增添了不少遐想。
對此,九洲(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齊麗表示上市后急于擴張,通過開店來擴大經營規模。但是由于在浙江地區,藥店是否為醫保定點是影響藥店盈虧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各地執行醫保政策的標準不同,有部分分店開店一年也未能獲得醫保定點資格,此外,由于衛生部門的限制,“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難以在杭州以外的地區開展。種種原因導致九洲大藥房在杭州以外地區的擴展步伐并不順利,因此,九洲大藥房適時進行瘦身,關閉17家盈利能力較差的分店。目前,杭州大藥房在杭州47家門店,100%為醫保店。
除了醫保定點外,診所所聘醫生是否為當地知名醫生,也影響著“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在九洲國醫館的墻上,貼滿著聘請醫生的簡介,其中名中醫足足有22個之多,齊麗告訴39健康網,優質的醫生資源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條件,這也是競爭對手無法復制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