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襲來的藥房托管浪潮,在醫藥行業引起了兩極分化。制藥企業、流通公司及公立醫院各方表現不一,有的贊成,有的則大舉反對牌。
藥房托管的政策討論至今還是一個未解命題。日前,廣東省衛計委一位權威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一直在組織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討論藥房托管模式,但至今沒有相關的政策出來。“內部討論了很多次,本來快有眉目了,結果又沒下文了。”
藥房托管相關政策遲遲未出的背后,則是公立醫院、托管方和制藥企業三者之間的利益博弈——托管方希望壟斷公立醫院的藥品采購權和議價權;公立醫院在“藥品零差率”和
醫藥分開的政策倒逼下,或將面臨失去藥品收入的現實;制藥
企業則不愿第三方托管加入已經形成的藥品流通環節。
上市醫藥企業紛紛圈地/
康美藥業(600518,SH)是這一輪藥房托管熱潮中的領頭者。
2014年1、2月,康美藥業連續發布四則公告稱,公司已與共計80余家公立
醫院簽訂藥房托管協議,所涉醫院包括廣東省普寧市下轄的9家公立醫院、吉林省通化市市屬全部45家公立醫院、遼寧
中醫藥大學直屬的4家醫院、遼寧省中醫醫療集團所屬的22家醫院的中醫藥房等。
廣藥集團下屬上市公司白云山(600332,SH)年報顯示,下屬醫藥公司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梅州大埔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簽訂了現代醫藥物流服務延伸合作協議。
根據商務部去年5月發布的《2012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藥品流通直報企業中,承接藥房托管的企業已有29家。
那么,醫藥企業為何突然對公立醫院的藥房青睞有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醫藥托管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托管藥房的企業為醫院獨家配送藥物,每年向醫院交納托管費或藥品盈利分成,醫院支付給托管企業藥品流通費用,企業也能從進入醫院藥品中獲得差價;另一種模式是托管企業只賺取獨家為醫院配送藥品的流通費用,承擔藥房人員和藥品管理的成本。
從表面上看,企業需承擔藥房人員薪資、藥房固定費用開支、房租及設施租金等費用、墊付資金,并按照一定比例向醫院上交托管費,還要面臨藥品降價、承擔原有債務的風險,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實際上,托管藥品品種的決定權和議價權,才是醫藥企業競相追逐的獵物。
國信證券分析師認為,醫藥公司掌握醫院所有藥品的采購權,可直接面向制藥企業議價,價差歸公司所有。公司主要承擔藥房人工和長期軟硬件改造費用,固定成本不高,隨著收入規模增長,利潤率還將逐步提升。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假設以前30家企業一起向醫院供藥,藥房托管后就只有一家企業有權,剩下的29家企業要想繼續供貨就不得不來找這家企業,“這對藥房來說是絕對的壟斷”。
記者梳理多家上市公司年報發現,相關公司均表示將在藥房托管業務上大有作為。白云山年報中就提及,公司將對新形勢下的“藥房托管”模式帶來醫藥商業第三次跑馬圈地進行動態把控,發揮醫藥工業與商業的協同互補效應。
上海醫藥董事長樓定波在上藥集團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目前公司藥房托管業務由于時間不長、規模不大、投入產出不對等,對公司利潤貢獻少,尚未盈利。公司將積極參與藥房托管工作,未來該業務達到一定規模將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