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5/8 0:00:00 來源:
未知
“此前有新聞稱100萬元在某地就能換一個基藥增補名額,說的其實就是廣東省,這在業內早就不是秘密。”北京藥品代理商李冠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不久前,廣東省紀委官網南粵清風網近日公布,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院長、黨委書記涂瑤生因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在接受組織調查。
這是繼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廣東省衛計委)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處處長伍新民涉嫌基本藥物目錄增補違紀被調查之后,又一官員接受調查,廣東基藥腐敗案持續發酵。
來自廣東醫藥界的說法稱,涂瑤生被調查與伍新民被調查之間有關聯,伍新民因涉嫌在去年廣東地方基藥目錄增補中收受藥商賄賂被調查,而涂瑤生則可能是藥商和伍新民之間的牽線人,不過此種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
對于外界對廣東地方基藥增補工作的質疑,廣東省衛計委有關負責人回應稱,增補基本藥物目錄是為了解決基層醫院缺藥用的實際問題,增補工作依法依規。若發現在增補工作中有以權謀私、徇私舞弊的,將嚴肅查處,決不姑息。
根據國家規定,各省實際執行的基藥目錄為國家基藥目錄與各省自行增補的基藥目錄之和。
李冠宇坦言:“基藥增補過程中出現明碼標價不足為奇,各省的基藥增補這一塊各省自己說了算,多少都有水分。只不過廣東省基藥增補較為激進,給藥企和代理商留出了更大的公關空間。”
權力尋租重災區
不只送錢還送股份
去年7月,在中央要求對基藥“從嚴增補”的背景下,廣東省的基藥增補工作,卻反其道而行,上演了一場“基藥盛宴”,增補過后廣東省實際執行的基藥數量高達1000種,擴容幅度很大。
據了解,國家基藥目錄中的藥品有520種,而廣東省2010年和2013年兩次共計增補基藥將近500種。
“對于很多藥企來說,進入基藥增補目錄的利益很大,在利益驅使下很難避免權力尋租。”醫藥律師張文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張文生曾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從醫院辭職后做過某藥企的區域經理,對于醫藥行業的各個環節都十分了解:“各省基藥目錄增補的辦法都不一樣,但大同小異、有章可循。一般而言各省會組建基本藥物遴選工作組,由專家進行評審,最終確定基藥增補名單。”
“評審專家都有一定的發言權,但不同專家的發言權也不同,藥企會針對性地進行公關,這部分的花費是不小的,否則那么多產品,專家憑什么要把票投給你。”張文生說。
李冠宇則表示基藥增補也是有捷徑的:“關鍵是找到能拍板的人,有時候評審過程說白了只是走個過場,甚至有些藥品不通過評審也可以直接進入基藥增補目錄,這就要看藥企的公關水平了。”
此前有媒體從一位廣東藥企負責人處獲悉,廣東省2013年基藥增補目錄公布的前兩天,公司已經看到定稿品種。而在短短的兩天內,沒有經過專家審評,最終的目錄就一下子多出了十幾種。
“一個利潤大的品種想進基藥目錄是要花大代價的,有的基藥品種甚至有‘關鍵人物’入股。只要能進基藥目錄,藥企或代理商不惜給相應的關鍵人物一定股權,每年給其一定比例的分紅。”李冠宇表示,“這樣做比一次性給錢的誘惑力更大,而且更加隱蔽。”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許玲妮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地方政府增補基藥目錄實際上是用行政手段對藥企進行了人工篩選,基藥目錄發布之后還要統一招標,這已屢次被認為是行政干預過多。由于行政干預過多,給藥企留下了尋租的空間。”
基藥戰場的利益誘惑
市場規模約2500億元
世界衛生組織于上世紀70年代最早提出“基本藥物”的概念,指的是能夠滿足基本衛生保健需求,具有足夠數量、適宜、國民能夠公平享有的藥品。
為何各藥企及醫藥代理商對于基藥增補目錄虎視眈眈,一擲千金只為能擠進基藥增補目錄?
在許玲妮看來:“藥企熱衷進入基藥增補目錄,原因在于相關品種進入基藥目錄后能使藥品銷量增長,量越大,意味著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小,企業的利潤也會相應增長。”
2013年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要求,2013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二級醫院基本藥物使用量和銷售額都應達到40%至50%,其中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的二級醫院應達到50%左右;三級醫院基本藥物銷售額要達到25%至30%。
據國藥控股高級研究員干榮富介紹,目前業內對基本藥物市場規模的判斷最高在3000億元至4000億元,最少也有2000億元至3000億元,若以全國用藥總規模1萬億元計算,20%的份額應該在2000多億元,若各地嚴格增補省級基本藥物目錄,那么最終的市場預期規模應該在2500億元左右。
江蘇一家藥企的中層肖陽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基藥在各個醫院的配備比例遠遠沒有達到衛計委的要求,目前來看,基層醫療機構已經基本能夠全部配備使用基藥。但各地對于二三級醫院配備基藥比例的明確規定仍未出臺。”
“使用基藥是大勢所趨,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各大藥企非常看中這一市場。”肖陽表示,“在利益的驅使下,藥企‘各顯神通’,但凡有點辦法的都不會放過進入基藥目錄的機會。”
肖陽進一步解釋說:“藥品進入醫院本身就是件很麻煩的事,競爭太激烈,一旦進入基藥目錄,基層醫院必須100%采購,二三級醫院也要采購一定比例,銷量自然會大幅度提高。”
增補獨家品種利益大
中藥獨家尤為搶手
記者發現,廣東省2013年新增的278種基藥中,西藥147個,中藥131個,其中中藥獨家品種超過100個。
“一個廣東省增補的基藥品種都快趕上國家基藥目錄了,而且這么多的中藥獨家,不出事才怪。”李冠宇認為,“基藥目錄顧名思義是滿足患者的基本用藥需求,國家基藥目錄實際上已基本夠用,完全沒有必要增補那么多中藥獨家品種。”
“進入基藥目錄對藥企來說是把‘雙刃劍’,國家對于基本藥物的價格是采取管制的,進入目錄以后就面臨著產品降價。”李冠宇表示,“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產品進入基本藥物目錄以后市場放大,但是整個價格空間沒有了。因此,進入基藥目錄且能夠獲利的關鍵在于,藥物是否為獨家品種。”
在廣東省2013年的基藥增補目錄中,獨家中藥超過100種。那么,中藥獨家品種究竟好在哪,為何會在基藥增補過程中倍受青睞?
醫藥行業律師張文生告訴記者:“對于非獨家的藥品,生產廠家競爭激烈,藥企之間只能拼價格、拼實力,利潤空間往往被壓縮得很低。我國西藥的原研藥是很少的,基本上沒有獨家,中藥就不一樣了,換一個無關緊要的成分可能就是獨家了。”
“獨家就意味著只有一家生產廠家,這樣一來價格就沒有可比性,企業的議價能力強。”張文生表示,“從廣東增補的情況看,增補的基藥大部分都是獨家品種,這樣一來藥企能把控價格,自然有動力做這件事。”
從廣東新版基藥目錄第一輪招標結果中,記者發現,中藥獨家品種價格的確很好,如天士力(600535,股吧)藥業的復方丹參滴丸、養血清腦顆粒等常用藥價格降幅均不超過1%。
自費藥銷量下滑
爭進基藥目錄能“避風”
法治周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發生于2013年的葛蘭素史克行賄事件,也使得藥企更加熱衷于將自家藥品引入基藥目錄。
2013年7月,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被爆出“行賄門”,葛蘭素史克的工作人員利用賄賂手段謀求不正當利益等行為,被指是導致藥品行業價格不斷上漲的背后推手。
事實上,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的藥企才是醫藥賄賂的“鼻祖”。醫生用藥收取回扣是眾所周知的,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醫生的回扣是藥品價格的25%,在利益的驅使下醫生更傾向于使用價格高的自費藥。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醫藥代表張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葛蘭素史克賄賂事件后,我們日子不好過,醫院幾乎每周一查,時不時找幾個醫藥代表談話,醫生也都人心惶惶。”
“我銷售的品種是自費藥,現在醫生用起來比較謹慎,產品連續數月銷量下滑。前幾天有患者使用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藥直接被醫院停掉了,相關的大夫也被院方警告。”張鑫坦言自費藥越來越不好賣。
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基藥目錄就意味著相關藥品進了“避風港”。
肖陽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醫生給患者開基藥,我們同樣會給醫生提成,雖然相比自費藥提成要少,但這半年來醫藥賄賂查得很嚴,醫生開藥也比較謹慎,用基藥肯定不會出問題。”
“以我們藥廠為例,很多自費藥品的銷量出現下滑,而基藥品種的銷量卻集體上漲,這種趨勢短期之內不會改變。”肖陽說。
地方藥企領跑基藥增補
地區保護何時休
“除了權力尋租,地方保護是基藥增補中最嚴重的問題。本地藥企是地方政府的納稅大戶,誰的孩子誰不疼?”李冠宇深諳其中的門道,“地方招標沒有關系誰參加,當地代理商的關系比較硬,因此在增補過程中的優勢自然非常明顯。”
正如李冠宇所說,每個省份都有一些“地頭蛇”存在,其掌握的政府和醫院資源無疑是爭奪藥企客戶的重要籌碼。
以廣東此次基藥增補為例,廣東三信藥業就是一家當地知名代理商,三信藥業代理的血必凈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多個獨家品種均在廣東省2013年基藥增補目錄中。
無獨有偶。2013年11月中旬貴州省正式執行最新發布的定價藥品目錄。對比2011年該省的基藥增補目錄后不難發現,該省當年新增的150種中成藥中,有近七成的品種系當地企業生產的獨家品種。
“同樣的藥品在不同省份的待遇迥異,比如某藥廠生產的磷酸肌酸鈉,在很多省份連醫保目錄都沒進,但在黑龍江省卻進了基藥目錄,除了地方保護我想不出更好的解釋。”北京藥品代理商李冠宇說。
在許玲妮看來:“基藥增補的地方保護,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權力下放地方政府并不妥當,還是要收歸國家統一采購。隨著醫院用藥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藥品的需求量不再模糊,完全交由國家統一采購是可行的。如果地方基藥增補工作仍將繼續,為了避免權力尋租,應在采購平臺上將所有流程公開化,增強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