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讓廉價老藥重生,降低百姓醫藥支出,也是困擾政府部門的難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清單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對納入低價藥品清單的藥品,取消最高零售限價,直接掛網采購。此舉是為了保護藥品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意見》的發布,能否解決長期以來廉價老藥不斷消失的命運?我對此持謹慎態度。因為意見的大部分措施都針對生產流通環節,終端環節則被忽略,而終端環節卻是廉價老藥能否煥發生機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這個環節,是廉價藥能否生存的關鍵。否則,生產出來的廉價老藥,便會卡在終端環節,沒法到顧客手中。
醫藥行業是特殊服務行業,
藥品的選擇權不在患者,而在服務方。
藥店這方面稍有改觀,患者可以點名買藥,而醫院作為藥品最大銷售終端,選擇用藥上,醫生幾乎起著決定作用。即便患者愿意用老藥,但得不到醫生的首肯,也是一點辦法沒有。
醫生為什么樂于向患者建議用新藥、貴藥,這里面自然有利益的因素在里面。近些年,不少地方實行藥房托管,拒絕
醫藥代表進入醫院,這方面雖有緩解,但并沒有完全杜絕。
除此之外,醫院的考核機制,也是醫生拒絕使用廉價老藥的重要因素。公立醫院改革后,其公益性質被確立,支出被納入地方政府財政。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多數只承擔最基本的人頭工資等基本費用,更多的缺口要由醫院創收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廉價老藥因為其利潤低,很難在醫生用藥考慮范圍之內。
所以,廉價老藥“最后一公里”尤為關鍵,因為即使廉價老藥提高價格,藥品利潤增加,
企業愿意生產廉價老藥,但沒有
醫院和醫生愿意用它們,便沒有市場,廉價老藥還會陷入生存的困難之中。所以,要讓廉價藥真正走入百姓藥箱中,必須從醫院和醫生入手,打通廉價老藥“最后一公里”。
公立醫院作為公益性醫院,為國家財政所補貼,就要充分體現公益性。減少那些昂貴藥品的不合理使用,代之以廉價老藥,這是醫院的責任,是醫生的義務。在這方面,政府要起到監督和管理職能,讓醫院真正體現公益,這種行政干預是必要且合法的,比如地方行政監督部門把本地醫院使用廉價老藥作為對醫院考核的指標,每年根據醫院使用廉價老藥、減少百姓醫療開支的情況,給予獎勵或處罰,增加或減少行政補貼等措施,都是可行的。這樣,醫院同樣會把這一指標分解到各科室、各醫生。如此,“最后一公里”的環節便能打通,百姓就能獲得廉價、安全的低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