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上市后的市場營銷需要很好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要讓醫生和患者接受某種新藥要靠臨床證據、學術研究和學術推廣。在這方面,跨國公司經驗豐富、財力雄厚,常在新藥上市后開展有利于學術推廣的優異性比較研究,包括大規模系統性Ⅳ期臨床研究和許多小型臨床研究。
輝瑞的立普妥先后做了幾百起上市后臨床研究,贊助多家
醫院和醫生臨床研究,憑借極有說服力的臨床數據和強大的市場營銷手段后來居上,奠定了調血脂領域的龍頭老大地位,連競爭對手也不得不服。這種精心設計和執行的營銷方案和學術推廣值得國內同行學習。
學術推廣還有一定的手法和技巧,比如充分利用臨床數據和專家意見,讓某一新藥進入臨床指南,或成為一線用藥,或治療金
標準,這些資格的獲得往往需要有更好的溝通、更多的數據和更積極的宣傳。
除了學術推廣是否到位,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藥還面臨另一挑戰,即百姓的信任度。多年來,中國制藥行業以仿制為主,鮮有創新藥面世。即使是仿制藥,也沒有仿到位,或真正在生物等效和生物利用度上做到一致,百姓對國產藥存有疑問。專利過期藥尚且如此,更何況創新藥,貝達藥業就曾遇到這樣的懷疑眼光,受到某些醫院戴有色眼鏡的院方或主任排斥。
打消百姓和醫學界的疑慮,關鍵還是看我們的產品是否過硬,所做的臨床研究能否得到國內外同行評議的認可。如果我們的臨床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案實施、人體試驗數據處理和分析規范、專業而科學,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接受中國創新藥,越來越多的患者樂意使用國產新藥。即使現在還有一些疑惑,未來一定會有所改變。
當然,如果國內藥企能夠用客觀可信的臨床數據和優異的臨床效果打動國外大藥廠,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將更容易影響國內醫生和患者的用藥習慣,國產創新藥將在國內市場火起來。畢竟國外的審批和學術推廣比國內更有經驗和套路,“墻內開花墻外香”也會影響國內市場和醫生處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