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是大型醫用設備界對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 ens)這三家跨國企業的簡稱,這三家企業的英語首字母恰巧可組合為“GP S”。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大型醫用設備市場一直被GPS所壟斷,國產醫用設備甚至連縣級醫院都很難進,民營醫院成了國產大型醫用設備的“救命稻草”。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醫療器械質量萬里行調研采訪中了解到,進口貨壟斷國內醫用設備造成了嚴重后果:檢查費用居高不下,給患者帶來財務負擔;進口商通過大型醫用設備軟件獲取中國人口疾病數據,利用這些數據開發針對中國市場
藥品。
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公立醫院財務約束軟化,大手大腳,相互攀比選進口高檔設備。事實上,同檔次的產品,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質量沒有什么差別,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
現實
國產設備“退”至民營醫院
“也許你想不到,我們的產品現在連縣級等基層醫院都很難進了。”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朱黎明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國產大型醫用設備主要集中到了民營醫院。東軟集團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裁江根苗也承認了這一現實。
大型醫用設備主要指,核磁共振(M R)、CT、分子影像(PET—CT)等產品,在醫院內作為重要的診斷設備,價格一般在200萬至2000萬元不等。
深圳安科1989年生產出國內第一臺永磁核磁共振成像系統(M RI),東軟集團則是國內第一家實現C T產業化的公司??蛇@兩家國內知名
企業的拳頭產品,卻很難進入公立三級
醫院。
朱黎明說,上世紀90年代初,因G PS三家的產品價格高昂,安科產品還能進入中山醫科大附屬醫院等國內著名三級醫院。公司現在已研發出第八代產品,卻連縣級醫院都進不去。目前深圳安科大型醫用設備產品60%以上份額在民營醫院,40%左右在縣級醫院。
江根苗將國內市場分為M 1(公立三級醫院)、M 2(二線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M 3(鄉鎮衛生院)、M 4(民營醫院)。“M 2市場是東軟CT的主要市場,占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M 4現在有30%左右,其余是M 1市場。由于M 3市場有點低端,不適合應用大型醫用設備,因此我們沒有開發。”他說。
深圳食藥監管局
醫療器械監管處處長袁斌華指出,不少縣級醫院、社區醫院有了政府補貼后,也都爭搶著購買進口大型醫用設備“其實基層醫院根本用不了進口設備的一些功能,作為評標專家組成員,有時我也覺得很無奈。”
上海聯影三年內自主研發生產了覆蓋影像診斷和治療全過程的高端醫療產品,產品逐步推向市場。該公司總裁張強說,公司對產品未來定位是,在部分公立三級醫院有一至兩臺產品即可,營銷隊伍還得趕緊往下走到三、四線城市。
對比
同檔次產品國產進口質量一樣
國產設備質量差嗎?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三級醫院院長們表示,同檔次的產品,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質量一樣,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
在上海市嘉定區瑞金醫院北院,《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這里的醫務人員正采用上海聯影生產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機、核磁共振(M RI)儀等設備為患者進行檢查和分析。瑞金醫院北院副院長陳海濤指出,醫院采購了兩臺聯影的產品,這些設備已經使用了半年,質量不錯,與國外同檔次產品沒有差別。
沈陽軍區總醫院的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內,G E和東軟的CT機分列在該中心兩個透明的檢查室。“我們用這種形式來對比國產品牌與進口品牌。很長時間沒使用國產設備,用過之后才知道成像效果、質量等方面比我們想象中的好。”沈陽軍區總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朱洪峰說。
據沈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王可介紹,東軟C T使用一年多了,與G E產品故障率差不多,質量也非常穩定。“常規診斷和檢查用東軟設備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只是鑒別體內腫瘤等病變才需用G E的設備。”江根苗透露,東軟CT裝機總量已達到5000多臺,美國、德國等海外市場就占據了2000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