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計委印發了《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這是北京市2010年下發醫師多點執業試行管理辦法后,再次對醫師執業政策進行規范。
新政的最大亮點在于取消了醫師多點執業須經第一執業地點同意的門檻,這意味著想要多點執業的醫生們終于不再需要院領導點頭。同時,文件中也取消了對執業地點數量上限以及禁止醫療機構法人代表和主要負責人多點執業等規定。
一直被認為不合理的門檻被取消后,許多醫生都公開稱贊,但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一些醫生和專家表示“多點執業”政策雖然又向前邁了一步,但并不“解渴”,醫生們仍然向往有一天能夠實現真正的“自由執業”。
“醫師多點執業的步子邁得很小”
2010年,北京市成為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的試點城市。當時原北京市衛生局制定了《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即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允許醫師在第一執業地點以外的醫療機構,按照所注冊的執業類別和執業范圍從事執業活動。
但業界認為,這項政策執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市衛計委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北京市僅有1993
名醫師辦理了多點執業注冊,執業范圍涉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認為,當前醫師多點執業的步子邁得很小,其中有著行政流程上的障礙。“以前的政策要求醫生進行多點執業之前必須得到所在醫院院長的批準,而事實上,許多院長擔心多點執業會分散本醫院骨干醫師的精力,因此很少有大醫院的院長配合這個政策。”
作為一名北京市三甲醫院的婦科醫生,嚴正博(化名)從兩年前就開始每周在北京一家民營醫院出診半天,在問及是否征得了所屬醫院的同意時,嚴正博搖頭表示,“根本不用問,絕對不可能同意。”他說,沒敢問的原因是早有同事在醫院領導那里吃了“閉門羹”。
對許多醫師來說,多點執業似乎只是個美夢,他們不得不偷偷摸摸地“走穴”,每到周末,拖著行李箱,出入于機場、火車站。與會診不同,四處“走穴”的醫生們是未經所屬單位同意的。在北京市醫師協會副會長許朔看來,這種做法已經觸犯了規定,有很大的風險。
在新規中,北京市衛計委關于多點執業的門檻要求有了重大突破。許朔認為,醫師多點執業的門檻降低是一件有利于醫患雙方的事。醫患供需不平衡,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是我國醫療現狀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此次,有資格的醫院法人代表和主要負責人也可以走到外面出診,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優秀的醫生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支持多點執業的表率作用。
政策進一步松綁管理如何加強
多點執業門檻的降低,對民營醫院和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是利好。劉國恩表示,當前社區醫院和民營醫院都非常需要優秀醫生,只有多點執業進一步推進,這些醫院才能擁有優質的醫生隊伍。
“好消息!”上海市第一婦嬰
保健院龔曉明醫生在得知北京多點執業政策調整后立刻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多點執業進一步放開,其更大的意義在于盤活民營醫院資源,方便老百姓,倒逼公立醫院改革。
2011年北京市試行醫師多點執業后,北京和睦家醫院就公開招募能多點執業的公立醫院醫生。3年來,近50位醫生與和睦家醫院成功簽約,每位醫生的出診時間平均為每周一天。
在招募醫生的過程中,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也遭遇了很多困難。“公立醫院不愿意放手,很多醫生難以得到院領導的同意,有的醫生曾表示希望可以不通過注冊直接來我們這里多點執業。”
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一些公立醫院的院長對如何看待多點執業政策的調整避而不答。
作為一家民營醫院院長,盤仲瑩表示理解公立醫院管理者的擔憂,但大可不必擔心優秀醫師資源會流失。
“多點執業的主體既可以是公立醫院的醫生,也可以是民營醫院的醫生,那么民營醫院的好醫生同樣也可以去公立醫院執業,讓其價值最大化。”盤仲瑩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和睦家的兒科醫生中,就有擅長皮膚科和
心臟外科治療的醫生去公立醫院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