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臨近,機構調研頻率提速。同花順數據顯示,上周有86家上市公司接受了基金、私募、券商等機構人士調研。其中,醫藥醫療行業個股迎來了機構的扎堆調研。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其說機構看重的是醫藥股的行業前景,不如說最看好的是行業背后的并購整合。
廣州日報記者楊欣
數據顯示,上周有5家上市公司迎來了超過15個機構的扎堆調研,其中有4家是醫藥醫療行業。例如,福安藥業18日吸引了博時、新華、銀河、諾德、諾 安、上投摩根、交銀施羅德、東吳、鵬華等30多家機構集中調研。上海凱寶的投資者活動中,嘉實、東方、中海、長安、國海富蘭克林、浙商、農銀匯理、興業全 球等基金公司參與調研。萊美藥業則有博時、鵬華、國泰、東吳、萬家、申萬菱信、諾德、新華、銀河、諾安等基金公司參與調研。此外,陽普醫療也獲得多家機構 熱捧。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在 A股當中醫療器械、醫藥生物、醫療服務等行業個股達到92家,占比超過20%。
對于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大多數機構都較為樂觀,認為該行業雖然可能會受到一些政策因素的擾動,但國家政府提高民生保障改善醫療體系的長期目標不會改變。醫藥健康作為一個產值過萬億元,而且細分領域和公司差異化極大的行業,永遠不會缺乏投資機會。
產業并購個股跑贏大盤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實際上在機構調研的背后,往往暗藏一定的投資邏輯。除了行業面上的投資機會之外,部分券商機構最看好的是行業背后的并購整合。
記者發現,醫藥股的強勢走勢和該行業在并購重組市場中的表現相輔相成。30家已經宣布成立產業并購基金的上市公司大多在今年實現了遠超大盤的漲幅, 其中有6家公司屬于醫藥生物行業,占比最大。其中京新藥業自去年1月31日公告設立產業基金以來,其股價漲幅超過了200%,成為30家中漲幅最大的個 股。
根據清科集團旗下私募通數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完成的784起并購交易分布于房地產、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電子及光電設備、能源及 礦產、機械制造、清潔技術、互聯網、化工原料及加工等23個一級行業。從并購案例數方面分析,新興產業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已完成案例64起,占交易 總量8.2%的成績排名第二。
醫療健康并購排前列
其中,今年9月完成的并購案例主要分布在清潔技術、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電子及光電設備、機械制造、化工原料及加工、IT、房地產等21個一級行業。從并購案例數量上看,清潔技術和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排在第一,分別完成17起案例。
記者觀察:小市值公司并購空間大
除了醫藥行業自身的優化重組外,其他行業也逐漸顯示出對醫藥行業的極大興趣。2014年多數上市公司傾向于選擇生技醫療、TMT、清潔技術、互聯網等二級市場概念較熱的項目進行并購。
中航光電近日公告稱,以自有資金1.224億元收購深圳翔通光電51%的股權,收購后中航光電成為控股股東,而深圳翔通光電主要產品包括醫療齒科領域的二氧化鋯瓷塊、雕牙機以及配套零部件。
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中,市值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僅有兩家,絕大多數公司市值規模低于100億元。截至2014年9月11日,市值最大的公司是云南 白藥,為539.45億元,上市的182家醫藥企業中,市值低于100億元的有119家,而美國最大的醫藥公司強生,其市值高達2961.02億美元。市 值規模偏小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市場提供了并購重組的巨大想象空間。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