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4/12/8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國家發改委向8個行業協會下發了關于征求對《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征求意見稿》中最重要的內容即為取消藥品政府 定價,通過醫保控費和招標采購,讓藥品實際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這一信息無論是在醫藥界還是在普通公眾中都引起了廣泛關注。藥價放開對市場各類產品價格會 有怎樣的沖擊和影響,誰家歡喜誰家愁?專家認為,藥品屬于特殊商品,價格形成十分復雜,要想降低老百姓的藥費,除了管控價格外,規范醫生處方權也很關鍵。 而藥品價格若全部放開,最終將深度影響醫藥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現代快報記者 金寧
療效好的新藥會不會漲價 醫藥不分家仍然難以解題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最關心也是最重要的是,藥品價格一旦全面放開,藥價是否會馬上水漲船高?鮑大爺患有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病,以前他每天要吃4至 5種藥,其中有3種藥是外資藥企生產,每個月要吃近700元錢的藥。半年前鮑大爺因房顫造成腦卒中,現在,過去常吃的藥減掉了阿司匹林,但增加了必吃的抗 凝藥,醫生考慮到他有過出血病史,傳統抗凝藥不敢用,鮑大爺只能服用某外企生產的新藥,該藥出血風險明顯小于傳統抗凝藥。但該藥價格昂貴,且不在醫保目錄 內,可是病人又必須靠它治療房顫的血栓。“我不懂國家的具體藥品政策,只想知道藥品價格放開后,我們這些經常要吃藥的老年人負擔會不會更重,特別是那些必 須吃的新藥、療效好的救命藥,自費會不會漲價?”鮑大爺詢問記者。
與老年人不同,一些年輕人認為,如果藥價放開是大勢所趨,市場化競爭機制將使藥價更加合理,不同藥品的價格,可能會因為品質等多種因素而有漲有 跌。也有部分人表示,藥價的市場化,有可能使藥價走向越來越貴的極端。一方面,在吃慣了貴藥、好藥之后,老百姓可能會對幾塊錢的藥不能適應,認為貴的就是 好的,越貴就越好。另一方面,醫與藥不分家,醫生對于開什么藥、在哪里拿藥,仍然有壟斷性的權力,如此,可能會使藥品價格越來越貴。
藥品買賣雙方無法直接博弈 供需之間還隔著醫院和醫生
“市場調節定價機制,一般來講,不適用于藥品價格。能夠市場作價的商品,一定是買賣雙方直接博弈的,而藥品中間隔著一個醫生”,江蘇省衛生法學 會副會長胡曉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市場調節價的形成途徑是通過市場競爭,經營者是自主定價的主體,市場對價格的最終形成起決定性作用。必須集合市場上的 商品供給者和商品需求者所形成的兩股不同力量博弈,才能讓市場調節價形成。這就有一個前提,商品供給者與商品需求者可以“直接對話”,但藥品的流通不存在 這個前提。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藥品要通過“藥品使用者”醫療機構這個第三者,才能到達患者身上,供需兩端一般無法直接博弈,患者不了解藥品供應方的信息,藥品供應方也并不精確掌握患者的具體情況,尤其是,藥品供應方無法直接影響患者。
藥品畢竟屬于人命關天的特殊產品,藥品的生產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它的供給與價格彈性均很小。尤其是處方藥的定價,依然應當堅持政府指導定價模式,嚴格把控。
政府相關部門借助專業力量,縝密審核藥品研發、生產和流通經營的成本,科學規定基準價和浮動幅度。“控制需求量大的,以及不可或缺但需求量很小 的藥品,維持合理的利潤空間,不得趁機漫天要價,同時要控制競爭激烈的藥品,不許經營者為了排擠競爭對手以低于成本價傾銷,不許偷工減料降低品質。”
基本藥物不宜一放了之 藥價松綁是否弊大于利
據了解,2012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28914.4億元,占GDP的5.15%。其中,藥費在一半左右。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認為,這 么龐大的一個資金體量,一旦“放開”,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價格本身的上躥下跳以及引發的連帶產業的價格波動和不同的醫保機制報銷能力被影響,對 價格總水平的擾動力度不容輕忽。
“藥價放開,過去的高價藥價格可能會更高,尤其是那些原研產品、獨家品種等手握尚方寶劍的品種依然會維持高價,并且繼續有上漲空間。”南京醫科 大學醫政學院副院長黃曉光擔心未來存在藥價飆升的隱患,“基本藥物理念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樣被廣泛接受,不是窮人和窮國專有的。發達國家的基本藥物 都是有控制和管理的,基本藥物價格一定不能一放了之,必須加強管制”,黃曉光對記者說,過去的權力尋租以及藥品巨大利潤空間,讓很多人對藥品定價制度不滿 意,就像曾經備受爭議的事件那樣——為什么成本2元錢的藥,最后能夠定價成20元?盡管如此,對藥品價格進行管理,這個制度的本身不應該得到質疑,只要按 照科學規范的手段進行管控,在管控的同時,又對這些管理者進行有效監督即可。
藥品價格管制政策一直備受詬病,南京醫院學會會長何忠正教授認為,廉價藥的消失,是由于政府最高限價后,企業的制造成本遠超出政府最高定價,無 利可圖,于是就不愿意生產了。然而藥價放開后,藥企要尋租,市場競爭到什么程度,這仍然十分復雜,“我認為放開來的弊端比管起來的弊端更大。”何忠正說。
藥品價格是否有“放開”一說 今后藥價的重量會壓在誰身上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藥品實行三種定價形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的藥品及少數生產經營具有壟斷性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由財 政購買免費向特定人群發放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目前約有100種,占已批準上市藥品數量的0.8%;其他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 約2600多種,占22%左右。除上述共2700多種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藥品,其他77%的藥品此前已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
盡管對藥價放開的熱議仍在繼續,且各方反應彈贊皆有,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的觀點十分鮮明,他認為,我們目前面對的藥品研發、生產、經 營的不規范,無法通過定價機制的變換來改進,現代市場國家,任何領域的物價都必須嚴格監管,實行的價格形成機制可以不同,但沒有“放開”一說。有業內人士 認為,藥品告別政府定價這件事,也算是塵埃落定。但這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它意味著,占據中國龐大藥品市場份額的政府定價產品,將正式放開計劃定價形 式,交由市場決策。政府放開藥價,那么今后的藥價之重量會壓在誰的身上呢?值得我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