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4/10 0:00:00 來源:
未知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10日 19 版)
●中醫藥要想“老樹開新花”,唯一的出路是創新,讓岐黃之術生生不息。死捧著老祖宗的金飯碗,只能越吃越窮
在博鰲亞洲論壇早餐會上,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講了一個故事:他去國外訪問,一位總統說:“感謝你們的中醫給我治好了病,現在我愿意和你進行一場乒乓球比賽。” 原來,國內一名中醫擔任總統保健醫生,讓他之前都不能動的身體重新恢復了活力。
如 今,中醫藥已在世界上171個國家和地區推廣使用,其確切療效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但是,中醫藥的療效主要來自經典傳承,現代人的創新成果屈指可數。很多 人對中醫的印象還是傻大黑粗的藥罐、煙熏火燎的煎煮、黑苦難聞的藥湯。隨著現代醫學飛速發展,中醫藥陣地不斷萎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醫學模式的轉 變,社會需求的推動,中醫藥面臨難得的機遇期。中醫藥要想“老樹開新花”,唯一的出路是創新。
中醫藥的生命力在于理論創新。沒有理論上的創 新,中醫藥只能原地踏步。縱觀中醫的發展歷程,從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基礎,到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出現,再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出現,中醫 理論創新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吳以嶺院士創建的“絡病理論”,源于《內經》,臨床診治見于《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吳以嶺結合臨床科研和實 踐,提出絡病“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的“三易”病機特點,豐富發展形成了絡病學說。但是,中醫藥創新不是用西醫方法來肢解中醫,也不是用西 醫理論來改造中醫,讓中醫變得“不中不西”。
中醫創新離不開臨床實踐。小針刀療法是朱漢章教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西醫外科手術原理,以 小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熔中西醫學于一爐,既有中醫的長處,又有西醫的優點。最初的靈感,源自朱漢章治好一位“老大難”的手功能嚴 重障礙患者。可見,中醫藥創新必須依托臨床實踐,立足于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離開臨床實踐就成了無源之水。
現 代科技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引領和支撐。長期以來,中藥給人的印象是“一抓一大把,一喝一大碗”。水煎飲片仍然是中醫臨床最重要的用藥方式。但是,傳統湯劑 的弊端日益凸顯,如煎煮麻煩、攜帶不便、量大難喝、質量難控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種俗稱“免煎中藥飲片”的中藥配方顆粒問世,喝中藥如同喝咖啡一樣 方便,臺灣的“科學中藥”、日本的顆粒劑暢銷歐美。1992年,我國著手中藥配方顆粒的科研和開發,先后批準6家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生產企業,推動中藥配方 顆粒實現產業化發展。遺憾的是,中藥配方顆粒生產被長期擱淺,至今依然停頓在最初試點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標準,無法正式進入流通領域,只能在當地備 案的臨床醫院使用。老百姓希望盡快消除政策壁壘,讓中藥早日告別煎煮時代。
中國是中醫藥的原產地,理應成為中醫藥創新的故鄉。如果光吃老本,死捧著老祖宗的金飯碗討飯吃,會越吃越窮。跳出窠臼,不斷創新,岐黃之術才能生生不息。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