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5/14 0:00:00 來源:
未知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進行全 面部署。這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的專項規劃,也是我國關于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國家級規劃。中醫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健 康服務資源,規劃的出臺有何意義?中醫藥健康服務是什么?百姓今后將能享受到哪些中醫特色服務?
“治未病” 發揮中醫藥“養生”功效
中醫界流行著一個笑話:當一個中醫向病人家屬推薦去看西醫,家屬立刻反應:“壞了,這下真的病了。”而當一個西醫向病人家屬推薦去看中醫,家屬張嘴就哭:“完了,這下真的沒救了。”
“這是一個誤區。”安徽省立醫院中醫腫瘤科醫師徐媛媛說,西醫都是發病后再診療,而若要中醫藥療效顯著,往往需要在身體健康平衡剛剛出現失調時開始介入,即健康養生。
“這次《規劃》給了中醫藥一個全新定位。”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馬烈光認為,中醫學提倡“治未病”,注重機體保養,這順應了當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條件下,人們追求健康養生的趨勢。
我國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早在2000年前就記載有“治未病”的思想,不僅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阻斷疾病深入或轉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健需 求,還能降低醫療費用,實現“多贏”。然而,近年來我國“重西輕中”“中醫西化”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些地方醫院采取適用西醫的管理辦法管理中醫,如同“牧 師管理和尚”,阻礙了中醫在“治未病”方面的功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說,此次規劃提出了七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支持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并從管理、規范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做產業 打造中醫藥養生金字招牌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侯勝田表示,中醫藥以預防、休養、保健為主的養生理念符合當前注重健康的觀念。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定義,醫療旅游是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復與修養為主題的旅游服務。據了解,目前全球醫療旅游規模每年已超過數百萬人次,產值 增長迅速:2004年該產業全球年產值為400億美元,2006年增長到600億美元,2012年則達到1000億美元。泰國、印度、新加坡、韓國、瑞士 等國家,已發展成世界醫療旅游強國。
與歐洲一些國家的溫泉療養、東南亞國家的水療康復等醫療旅游項目相比,我國雖然擁有豐富的中醫藥養生保健資源,卻缺乏成熟的產業鏈條和服務措施。此外,在已開展的醫療旅游項目中,缺乏開發意識、“醫旅合作”不暢、復合型人才匱乏等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壯大的原因。
王國強指出,此次《規劃》在編制過程中也考慮到了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提出了“培育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游產業”這個新命題及相應措施。“政府應將中醫藥旅游和醫療養老相結合,促進醫療保健和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并將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予以扶持。”侯勝田說。
有優勢 囊括健康“全鏈條”
“《規劃》幾乎囊括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方方面面,從中醫概念與健康服務的理念密切相關,到健康產業各個環節,中醫都具備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負責人陳其廣解釋。
從養生保健、健康管理,到特色康復,《規劃》關注到生命全周期,體現了中醫藥在各領域都能發揮自身的特色優勢。中醫藥不僅在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發揮作用,更超出了健康議題,從文化、經濟、服務貿易等領域,充分發掘中醫藥的作用。
而在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長陳珞珈看來,醫療、養生保健、康復還應“各居其位”。“我認為,中醫的‘治未病’和‘中醫健康管理’融入到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中去,有項目、經費、機構和人員的保障,才能落實落地。”
此外,康復可以在中醫綜合醫院或專門的中醫康復醫院里開展,但他也坦言,“目前中醫康復醫院稀少,市場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廣東省中醫院原院長呂玉波呂玉波介紹,很多公立、民營機構都對健康保健、康復等領域感興趣。“這樣的《規劃》,讓他們的投資更有底氣、更放心,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指引。”
講競爭 為民營資本提供更多機會
“支持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醫院、療養院和中醫診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規劃》中不乏對民營資本辦醫的支 持。陳珞珈表示,鼓勵社會資本和名老中醫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有利于增加醫療衛生資源,擴大中醫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需求。“更 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競爭機制”,陳珞珈說,提高公立中醫醫院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建立具有競爭和活力而不是公立醫院壟斷的醫療服務市場。“民營中醫醫院如 果發展起來了,對公立中醫醫院其實是有好處的,會倒逼他們去改善服務提高質量,也有利于解決我國的‘看病難’和‘看病貴’。”
“這樣才能為民營資本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陳其廣說。現在民營醫療和養生機構發展很快,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服務模式也在不斷創新。
“現有的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本結合,將產生更大財富,為健康服務發展產生更大的推力,服務更多患者的同時,社會價值也得到了更好體現。”對多家民營資 本醫療機構調研后,呂玉波對此深有感觸。“很多社會資本在尋找出路、尋求技術支持,而中醫藥發展恰恰缺乏資本、缺乏支持力量。這兩方面力量結合起來,產生 疊加效應,可以互相促進、推動、提高。” (本報綜合)
強監管讓“靠譜”中醫藥
為百姓服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老中醫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各種打著醫療、養生、中醫旗號的江湖騙子,打著“包治百病”的旗號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招搖撞騙,讓 越來越多對中醫藥產生更多誤解。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負責人陳其廣認為,中醫行業的人員混雜與我國現行的中醫藥院校教育模式 有很大關系。一方面,現行模式輕視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和臨床實踐,教授的內容中西混雜,導致近20多年畢業的中醫藥院校學生并不相信自己所學,也不掌握 先輩流傳下來的驗方;另一方面,民間一些沒有經過正規院校教育,但通過師徒傳承或經多年臨床實踐確有一定專長的人員無法取得執業醫師證書,只能游走在“灰 色”地帶。
此外,還有一些毫無資質的人員利用人才培養機制和管理體制的空子,干脆就混跡江湖,騙人錢財甚至貽誤患者的生命健康。
此次《規劃》在加強監管、加快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如設立黑名單、實行屬地管理和準入許可,改革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認證管理 方式等。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秦曉明建議,有條件、有能力的中醫藥機構和科研院所要加大科普健康教育,切實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和醫療保健知識。
中醫藥健康服務是運用中醫藥的理念、方法、技術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活動,主要包括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服務,涉及健康養老、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等相關服務。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市場培育鼓勵多元投資創新服務模式釋放中醫藥健康服務潛力和活力激發并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健康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量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發展,成為我國健康服務業的重要力量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 支持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 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 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
鼓勵社會力量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創新中醫醫療機構服務模式
促進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機構發展 拓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能力
發展中醫藥特色養老機構 促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
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 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
支持相關健康產品研發、制造和應用 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第三方服務
吸引境外來華消費 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走出去 加強組織實施 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完善標準和監管 加快人才培養 營造良好氛圍